作為一個兒童數學思維啟蒙老師,我非常反對家長讓孩子在小學三年級之間學習珠心算這個東西。
記得有一次在做線下數學啟蒙的家長分享時,我用蒙氏教具中的金色串珠向家長介紹孩子們在小學數學中會遇到的關于數位的問題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去進行理解時,一位自己做輔導班的家長提出質疑“為什麼不讓孩子練習珠心算?”,她自己的五歲的孩子就是學習了珠心算之後,很快就掌握了多位數的運算。言外之意是珠心算可以很快的解決數位認知和計算的問題。
其實,遇到這類家長我總是會很頭疼。因為這類家長往往都是認可了自己所看到的表面效果,覺得發現了寶藏,相恨見晚。
熟悉我文風的朋友大概能看出我上面這段話有些刻薄。但是我真心的希望更多的家長,不說對孩子的認知思維發展有更科學全面的了解,至少要對孩子未來在學校所要學習的知識體系有一個整體的了解。畢竟我們自己也是接受九年義務教育而長大的。
如果是在一對一的聊天場合,或者我不會對這位家長有過多的解說,因為人是很難去改變他人的“首因效應”的,我會尊重這位家長自己認可并做出的選擇。
但是在場還有其他希望對孩子數學思維啟蒙有更多了解的家長,于是我展開了珠心算和學科數學之間的對比——
第一 運算順序不同珠心算的計算原理是延續了珠算的計算原理,利用口訣進行了從右到左再從左到右來回反複式的計算方式,這種計算方式在使用算珠這個工具時是可以進行非常快速的連續計算。
而目前國際公認的十進制計算方式,也是未來孩子在學校中學習的計算方式,都是要求從個位開始往高位進行計算。在進行例如多位數連加計算時,每一次都要求孩子重新回到個位進行計算。
兩者從視覺路徑上來看,珠算順序的确是更快速簡捷。但是兩者的計算順序是有沖突的,如果孩子在數學啟蒙階段接受的是珠算順序,未來進入學校學習時遇到老師教授的計算方式和自己熟悉的方式不一緻,就容易産生混淆。
這個原理就像是你已經熟悉了沒學過珠心算的成人,再從頭去學珠心算的感覺是一樣的。成人至少也可以利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去進行一下兩者之間的異同之處,去進行經驗性的辨别學習。十歲以下的兒童自身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事實上,學校數學中也不會出現讓孩子去進行大量連續計算的題目出現,學習珠算的孩子連續計算的快速優勢并不能得到發揮。
第二 教學目的不同珠心算雖然在宣傳中提到了很多的好處(這一點待會再展開說),但是不能掩蓋的是它一直都是以“孩子能夠實現快速計算”這一點作為成果展示來吸引家長。試問孩子啟蒙之初,快速計算的意義是什麼呢?
學校教育中的數學學習,計算僅僅隻是一個輔助的工具。輔助什麼?輔助孩子去解決問題。數學是來自于生活,也需要應用于生活的。所以孩子需要掌握的應該是思考問題:這個問題給了我什麼條件?我需要用哪種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我怎麼表達出我的思考過程?……這需要孩子能夠有系統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數學學習的目的。
如果大家注意觀察,會發現珠心算一直緻力于開發的是低年齡段兒童的市場,為什麼?一方面是家長有需求,很多家長都簡單的把數學啟蒙和計算能力之間劃上的等号。另一方面則是珠心算應用在低年齡兒童身上是最容易出效果的。
珠心算包括其他的什麼全腦心算、手心算之類的課程,都是利用兒童語言中樞高度發育期的高效無差别錄入本能(說白了就是兒童的記憶力最好的這個特點),讓孩子記憶口訣,強行占用記憶神經突觸,達到快速掌握的效果。高年齡段的孩子或成人大腦中的幹擾因素太多,類似記憶灌輸的學習方式成人可塑性遠弱于兒童。
這種口訣大多都是總結的運算結果(事先運算好的映射答案),而非數理過程。如果直接加強給根本就不理解十位制原理的孩子,不僅會養成孩子“記憶式學習數學”的方式,還會導緻孩子陷入“快速”的泥潭而難以自拔,很難再靜下心進行深層性的探索思考。隻是這樣的影響家長很難馬上發現,隻有在孩子後期學科的學習中才會呈現。
許多小學數學老師都反對孩子提前學習珠心算。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們遇到過很多因為提前學習過珠心算而造成數學學習困難的孩子,這些孩子的思考習慣已經被固定,難以改變。
我之前也遇到過這樣的孩子,孩子能夠很快速的算出86 79等于多少,但是卻不理解“小明有6顆糖,小紅比小明多5顆糖,他們一共有多少顆糖?”這樣的問題。
所以啟蒙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效果。
說完珠心算和學科數學之間的對比,我們再來說說其他能力的培養。在珠心算的推廣宣傳中,我們會看到“培養注意力的廣度、穩定、持久性、培養手眼協調能力、培養思維能力”等内容。
其實這些能力的培養,生活中無處不在。可以說任何一件事,我們都可以冠上這些内容——
讓孩子玩樂高,如何能夠從衆多的材料當中選擇自己所需的,建構出自己想要建構的作品,這個過程會涉及注意力的廣度、穩定、持久性、培養手眼協調、思維能力等等;讓孩子畫畫、學樂器,隻要是孩子感興趣的願意投入的,都能夠提升注意力、手眼協調、思維能力等等。
更重要的是,豐富多樣的形式進行能力的培養,更能開拓孩子的眼界,讓思維更活躍,而不是局限于抽象的口訣和數字之中。
珠心算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這個争論由來已久。網絡上看似推崇珠心算的信息是多于反對之聲的,其實這是因為珠心算的背後涉及了一整條産業鍊的利益,這個話題展開就比較大了,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研究。
曾經有一段時間,珠心算風靡了幼兒園和小學的課堂。後來國家禁止了珠心算成為幼兒園和小學必修課,禁止辦珠心算特長班,以防止珠心算成為商家急功近利的牟利工具。近兩年珠心算又有卷土重來之勢 ,雖然都自稱對教學内容進行了調整,實質都是換湯不換藥。
這段時間,網上出現了很多關于“兩會委員提案建議珠心算納入小學基本教育”的新聞,有意思的是,這些新聞都沒有提及教育部早就對這個提案進行了回複。
圖片來自網站截圖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珠算文化的确有着非常悠久的曆史。好的曆史文化,的确需要傳承。
實事上,在小學數學課本中,已經有機的融合了一部分中國傳統數學文化的内容。比如根據在小學1-3年級的數學課本中,要求孩子“知道用算盤可以表示多位數”;介紹《九章算術》、珠算等,使學生“經曆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對算盤進行了詳細介紹,說明算盤發明的意義和作用,讓學生了解算盤在生活中的應用,會用算盤記數。
教育部針對兩會委員關于珠心算的提案回函中明确指出:将珠算作為中華數學文化的标識,而不隻是一種技術,在課程教材中予以強化,加強對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推進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引導學生選擇包括珠算在内的多種計算方法進行學習,提升計算思維能力;鼓勵學校開發有關校本課程,滿足部分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學習珠算的需要。
我們需要關注到的是教育部的回函中,提到的是“珠算”,而非“珠心算”。
珠心算,不等于珠算因為産業鍊的推動,珠心算在國家自成一套體系,以口訣記憶的方式追求“神算子”,實質對于數學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局限性的,抛開正确的數學運算規律,去記住人為創造的捷徑,違反了教育規律。算理都不懂,思維更是混亂 。珠心算所提及的反應力和記憶力也并非不可取代。
但是珠算,作為人類曆史上數學文明的智慧,它的存在也是有曆史意義,我們也不需要全盤否定,隻要是在遵循兒童認知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帶着孩子玩一玩算盤,重在探索原理而不是計算速度,也挺好。畢竟珠算和計算機一樣都隻是一種工具,重要的是工具背後的數理邏輯。
白色襯底上的算盤
例如——
這些都不需要孩子去記憶口訣,家長隻要略微了解珠算都能進行引導,但是會對孩子小學一年級的個位十位認知和三年級的多位數認知這些難點有所幫助。
如果孩子自身因為對于珠算的興趣,願意學習和挑戰珠心算,也可以在小學三年級之後進行嘗試和練習,因為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基本數概念和數理邏輯思維已經建立 ,前面說到的珠心算會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已經不會太大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