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句話語出唐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其中的“戍卒叫”,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大澤鄉那個雨夜,陳勝、吳廣等人決定拼死一搏。
根據《史記》中那種頗有文學色彩的描寫,陳勝等人在舉事之時,打起了已經自盡一年多的始皇長子扶蘇的旗号。陳勝曾說:“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按照《史記》的這種說法,似乎秦始皇當年原本屬意的繼承人是公子扶蘇,秦二世胡亥乃是篡位上台。這種說法從秦末到漢初,流傳很久,司馬遷在網羅舊聞傳說的時候,也将其寫進《史記》,還鋪陳出趙高、李斯等人密謀的故事。
陳勝吳廣起義
那麼,史實是否真的如此?胡亥是否真的是殺兄上位呢?
秦人起源于東夷民族,而後西遷,又與西戎民族融合。秦國也不是西周初年分封諸侯,受西周禮法制度影響較小,也不存在什麼固守什麼嫡長子繼承制之類的說法。根據林劍鳴先生的《秦史稿》統計:
(秦國)自襄公建國以後,至穆公以前,共九代國君,襄公、文公、憲公、出子、武公、德公、宣公、成公、穆公。計兄終弟及者三人(德公、成公、穆公),以次子立者一人(襄公),以孫立者二人(憲公、出子),不明嫡庶者一人(文公),以長子身份繼位者僅兩人(武公系憲公長子,宣公系德公長子)。就是到了穆公以後,秦國的君位繼承也無定制。如躁公卒,立其弟懷公,靈公卒,子獻公不得立,随後由簡公、惠公、出子繼位,最後才立獻公。可見嫡長子繼承制在秦并未成為定制。
秦始皇
所以說,如果從扶蘇是長子的角度來論證他是始皇帝欽定的接班人,那是完全不懂秦國舊制度的。另外,始皇帝沒有立過皇後,有長子,但并無嫡長子之說。
另外,秦國久居西垂,與戎狄民族頗有融合,所以在禮儀風俗上也沾染西戎習慣。所以,秦國在選拔國君繼承人的問題上,還有“擇勇猛者而立之”的傳統,雜用夷俗的秦人,由于所處自然環境惡劣和頻繁發生各種生活生産資源的掠奪戰争,也像夷人一樣,在對部族首領的選擇上一般都要選取那些體格強健者。可見秦國的政治文化就有軍事化的傳統。
那麼,扶蘇與胡亥二人,究竟哪個更得始皇帝歡心呢?君主挑選接班人,最重要的标準應當是政治立場一緻,接班人應當成為其事業和理想的繼承者。秦國自立國以來,就形成了一種軍國主義的政治文化傳統。秦孝公時代的“商鞅變法”,更是将這種古典極權主義政治推向一個全面控制的新階段。在統治技術上,秦國崇尚“法治”,以法家制度全面控制社會和民衆。
電視劇裡的公子扶蘇
在政治治理上,律令是治理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王儲的培養上,能否精通各種法律是其考慮的主要條件之一。在扶蘇與胡亥兩人之間,胡亥具有更大的優勢。《史記》中《秦始皇本紀》和《蒙恬列傳》都提到胡亥曾從趙高學習獄律法令事,關于扶蘇則沒有這一方面的記載。很明顯,扶蘇并沒有進入始皇帝培養序列。
雖然在目前已知的曆史文獻中,公子扶蘇是一個形象非常模糊的人。但是,僅從《史記》等史書的描繪上看,扶蘇與其父始皇帝的政治觀念相差甚大。秦國是一個具有軍國政治傳統的國家,秦孝公以後,更是借助“法治”将這種古典極權政體推向極緻。秦制崇尚的是國家對社會的全面無死角控制,主張用嚴刑峻法統治人民,就是所謂的“法令由一統”、“事皆決于法”。
電視劇裡的秦二世
史書中記載,扶蘇其人是“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如果單純從秦人“尚武”的政治傳統看,這樣一個皇子也是符合接班人标準的。但是,從政治理念角度出發,扶蘇似乎更願意接受儒家提倡的“仁義”、“德治”、“禮樂”、“王道”這些政治主張。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發生了秦始皇坑殺方士事件,這件事在史書中又被演繹成“坑儒”。史書中并沒有記載有任何一位臣子去勸谏這次濫殺事件,隻有公子扶蘇的一番谏阻見諸于史書:“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惟上察之。”很明顯,扶蘇的這種言行不會得到父皇的贊賞,于是才有了“使扶蘇北監蒙恬于上郡”的結果。
相比之下,公子胡亥的确更得信任。秦始皇東巡時,唯獨允許胡亥跟随。始皇帝的東巡,意義非凡,是對關東征服地區的權力宣示,也是對接班人的一種政治訓練。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唯獨将胡亥帶在身邊,可見用心之重。
秦朝疆域
很多史書将秦二世胡亥描繪成一個無能昏君,一個被趙高架空的傀儡皇帝。其實,這并非事實的本相。秦王政成為秦國國君之後,秦國的政治意識形态已經超越了商鞅,轉而吸收了更為專制和酷烈的韓非子之法,秦王政(也就是秦始皇)及其繼承者二世皇帝胡亥都是韓非子的信徒,胡亥長期從趙高學習律令,深得韓非子君主專制思想精髓,他認為:“明主聖王之所以能久處尊位,長執重勢,而獨擅天下之利者,非有異道也,能獨斷而審督責,必深罰,故天下不敢犯也。”胡亥即位之後,所行的嚴刑峻法正是秦始皇國策的繼承,也是秦國極權政治傳統的延續。
近年來,很多專家學者通過對北大所藏秦簡《趙正書》的研究解讀發現,秦始皇當年所屬意的接班人确實就是胡亥。秦二世并非篡位,就是正常遵從遺诏繼位。
趙正書
專制者肯定會選擇專制者作為事業的繼承者,任何扭轉政策的可能性都會被規避,扶蘇就是那種可能性!試想一下,如果扶蘇即位,大秦帝國能避免二世而亡的命運嗎?明朝張居正對此曾有一番見解:“假令扶蘇不死繼立,必取始皇之法紛更之,以求複三代之舊,至于國勢微弱,強宗複起,亦必亂亡。”
很明顯,張居正認為,如果扶蘇即位,很可能恢複周代舊制度,譬如恢複分封,也會放松對社會的控制,那樣很可能會導緻關東貴族勢力複興,最終還是會緻大秦覆亡。秦制是一種極端的戰時軍國主義,國家對社會和人民全面強力控制,對社會資源和财富竭力斂取。
《趙正書》中關于胡亥繼位的記載
秦二世的模式是延續這種政策,到了極緻,自然會引起反抗,最終覆滅;公子扶蘇如果上位,可能會對秦制進行一定調整,但是這種調整又可能為反叛者孕育土壤,專制的機器稍微一松動,反抗的星火就會燃起。
大秦帝國從建立之時,就已經埋藏了覆滅的種子,這就是秦制的悖論!,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