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曆史悠久,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境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南面以雁蕩山為屏,有括蒼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台州,位于浙江中部,東瀕東海,北靠紹興市、甯波市,南鄰溫州市,西與金華市和麗水市毗鄰,物産豐富,美食衆多。下面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台州當地的各種特色小吃。
天台人都認為餃餅筒相傳為濟公所創。濟公在國清寺為僧,見每餐剩下很多菜肴,就把這些菜肴裹在糊拉拖裡供下一餐食用,受到僧衆歡迎,而被提拔為衣缽僧。這便是餃餅筒的來曆。此後每逢歲時佳節,鄉民往往把“餃餅筒”當作祭品。尤其在清明節、七月半、大年夜的時候,更是不可缺少。經過近千年的傳承,餃餅筒演變到現在,有了更多的花樣,餡料選擇也更為豐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餃餅筒最關鍵的制作工藝還在這張薄如紙張的面皮上,厚了口感不好,薄了容易露餡,因此這和面時度的把控非常重要了,也寓意了我們生活中的适度原則,張弛有度,适度才最好。
羊腳蹄為台州臨海傳統特色小吃,形狀酷似羊腳蹄,據說羊腳蹄這味小吃的誕生和台州府城,也就是現在的臨海市有關。但其并不是真正的羊腳做的,而是一種面食,與羊腳比較相像。把發酵過的甜面粉做成四周圓、底面平、上面分成四瓣的羊蹄形狀,面上撒上芝麻,烘幹烤成,香甜松脆,清香可口。
相傳唐尉遲缭在修建台州府城時,城牆屢建屢塌,不知不覺中已近元宵,一日天降大雪,滿山皆白,這時隻見一頭麋鹿從北固山下隻沖山上而去,至山脊,停立稍傾,轉身沿山脊疾奔而去,消失在山林之中。尉遲缭聽聞大感驚奇,感謝上天幫助,遂命士兵沿鹿足迹造城,不日,城竟成。尉遲缭感慨道:“此乃仙鹿也”,祭祀時由于冰雪消融,足印漸消,尉遲缭急命人用面粉拓下蹄印,焚香叩拜。傳至今日,鹿腳蹄變成了羊腳蹄,成了台州府城的一道風味小吃。
蛋清羊尾,又名蛋白夾沙,是浙江臨海列入《中國菜譜》浙江卷的傳統特色名點。蛋清羊尾以雞蛋清、熟豬油、鮮豬闆油、豆沙和 幹糯米、白糖、幹澱粉為原料,先取蛋清,用筷子不停地攪拌,直至用一根筷子插在其中而不倒下為度,再加入幹澱粉攪勻,将預先制好的以豬網油包裹的豆沙丸子裹上蛋糊放進熟豬油裡炸,丸子十分鐘後會變的胖乎乎的、油黃黃的,待到三分嫩黃,便可撈起裝盆,灑上白糖,就可上桌食用。色、香、味俱佳,油而不膩,甜而不餒。
食餅筒/麥油脂
食餅筒在台州地區叫法比較多樣,如麥餅筒、錫餅、麥油脂等,而不同地區做食餅筒的方式也會略有差異。食餅筒是台州傳統小吃,主要材料有面粉、水、粉絲及各類菜肴等,屬于浙江菜。食餅筒具有面皮薄韌、作料鮮香的特點,通常在清明端午等節日食用。麥油脂與食餅筒不同,是在食餅筒基礎上放入油鍋煎炸,故稱作麥油脂。
食餅筒主要做法是将面粉加水調成膠糊狀,放入平底鍋中配以油脂用工具将粉漿順時針方向均勻地移動攤開、鋪平、烙熟。取出面皮鋪上炒粉絲包上各類菜肴,如:鴨蛋絲、黃鳝絲、豆芽、土豆絲、鹵肉、洋蔥等即可。主要材料有面粉、水、粉絲及各類菜肴等,屬于浙江菜。食餅筒具有面皮薄韌、作料鮮香的特點。食餅筒是台州大衆化食物,每逢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台州人便會做食餅筒吃。
青蟹台州出産的青蟹遠近聞名,這其中大名鼎鼎的品種定是三門青蟹,益于三門灣優越的地理環境。優質的青蟹新鮮肥美,膏肥脂滿。在台州青蟹的烹饪方式較為多樣,要想保留原汁原味莫過于清蒸,入口雪白的蟹肉夾帶着絲絲的清甜,緊緻又嬌嫩,膏脂豐盈油潤。
麥蝦是台州久負盛名的小吃,也盛行于台州臨海地區。在麥蝦實際烹饪過程中,要等到青菜、蘿蔔之類加水燒開後,再用菜刀将粉漿順着盛器沿口一刀一刀地“刮”下鍋。入鍋後的粉漿既不像長長的面條,又不似團團粉塊,其狀如蝦,故稱“麥蝦”。吃麥蝦,生粉,配料也隻是青菜或蘿蔔或南瓜藤腦,很經濟,所以,常為窮家所食。現時的人聰明,一改配料為香菇、筍絲、牛(豬)肉絲、鮮蝦、蛏或蛤蜊等上乘山海珍品,主料麥蝦不變,上碗時再加蔥蒜、醬辣等佐料,自然其味鮮美,其香醇厚,其狀獨特,其色純正,撩人胃口,既迎合了現代人的口味和營養觀,又滿足傳統懷舊的心理需求,成為傳統小吃的新品而風靡江南。
泡蝦是浙江省台州市的一道特色小吃,屬于浙菜系,該菜品由粉漿包裹,裡面加碎肉、雞蛋、蝦仁等,油炸而成。
制作方法:一般用面粉加水攪拌成粉漿,在一塊大的竹片或一個油勺上攤開粉漿薄片,在上面置入肉末或雞蛋、蔥花、鹽粒等,再在餡料上覆一層粉漿,在如油鍋中汏一遍,泡蝦自然就與油勺或竹片分離,自顧在油鍋跳躍騰挪。等到熟透,就變成金黃,旁邊小孩聞到香噴噴的滋味,自然就會垂涎三尺了。這時候,火候就很重要,泡老了、焦硬了就不好了。火候是最難把握的,那是一種不可言狀的高深,所以,高手的絕活一般就在火候上。泡蝦炸好後要趁熱吃,特别松脆。以前條件不好,隻能放一些碎肉,如今放的都是精肉,加各種調料,拌和蔥花,再加幾塊錢,可以再加幾顆鮮蝦仁,十分鮮美。
扁食是台州傳統經典小吃的代表之一,其中要數台州天台扁食較為出名。扁食非常突出的一個特色就是餡料會事先炒熟,同時餡料可以根據當季精華食材做出不同的更改,包扁食選用的是正方形的面皮兒,包出來的形狀相比較馄饨而言,整體更加地飽滿。扁食烹饪可選擇蒸、煮、煎或烙等方式,總有一種可以征服你的味蕾。
炊圓,是台州的特色小吃,最有寓意,在不同地區的炊圓長得樣子也不一樣。每逢月半節日,或者時逢迎接嫁娶,我們台州的主人家便會做起炊圓來招待親朋好友。炊圓已經完美地融入到我們台州的當地風俗當中。
炊圓是用糯米粉來做外皮,将糯米粉加冷水和成面團,分成一個個劑子,把每個劑子捏成碗的形狀,中間放餡,餡有兩種,一種是裡面包進蔥、姜、酒調好的肉餡,跟包子餡料差不多;另一種則是随季節性和口味的不同加入茭白、蝦皮、豆腐幹、蘿蔔絲等等。
糟羹,又稱山粉糊、糊糟羹、粉菜羹、绺糟羹、元宵羹。糟羹在口味上分為鹹糟羹和甜糟羹,當地人經常将鹹糟羹作為早餐食用,其實它是台州元宵節的一種傳統美食。
鹹糟羹多以肉丁、冬筍丁、年糕丁、豆腐幹丁、香菇絲、蛏肉、牡蛎肉、蝦皮、川豆瓣、花生仁、鹽等為佐料;
甜糟羹則以紅棗、葡萄幹、桂圓肉、桔餅、蓮子、荸荠、冬筍、紅蘿蔔、花生仁、白(紅)糖為佐料。
番粉圓是浙江台州一帶比較出名的早點,也算是點心的一種,有點類似廣東的早點粉果,都是晶瑩剔透的外表。番粉圓的皮是由番薯磨粉混合生粉制成,内陷一般包括浙江一帶産的盆菜、冬筍、豆腐幹、香菇、肉絲、蔥芹、蝦米、鳗鲞等,口感一流,入口Q滑,營養豐富,回味悠長。制作手法像包湯圓似的,個頭比較大,包好之後上鍋蒸制十五分鐘,就可出爐。表皮透明略帶黃色,裡面的餡料若隐若現,讓人看了就流口水。
仙居燒餅,台州仙居傳統小吃。在浙江台州仙居縣城的各條街道基本能找到香噴噴的燒餅,隻要你想吃,随時都能吃到。仙居燒餅,又稱火燒餅,是仙居大街小巷叫賣的常見面食。燒餅曾是仙居鄉民上街首選的點心之一,也是舊時兒童們最為饞涎的零食。大人們趕集時,對于哭鬧的孩童,最多的許諾,便是會買燒餅給他們吃。仙居燒餅是仙居非常有名的地方小吃,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台州仙居燒餅,表面酥黃香脆,咬一口,滿口油香。
姜湯面是浙江台州非常有代表性的面食小吃。姜湯面是原黃岩縣民間世代流傳的傳統面食,其制作技藝也被列入台州市黃岩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台州的第一餐便是尋覓的這家鴻運姜湯面,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糕頭
是台州地方特色糕類小吃。部分地區叫夾糕,嵌糕,包糕。基本在早上吃得早點,加料有米線,紅燒肉,洋蔥,豆芽,豆腐,紅蘿蔔等等。在玉環是很有名氣的哦,推薦位于楚門郵電局附近,開了有二十多年了,路橋、溫嶺等都有人慕名而來。他們家的嵌糕,是純手工制作的哦,綿軟卻不粘牙,豬肉入口即化,味道如何,去吃吃就知道啦。
海苔餅是遠近馳名的台州特産,現做現賣,剛出爐的海苔餅色澤鮮亮,一口咬下去,酥脆的餅皮和海苔的清香自然地混合在一起,有着食材最原始的香味。最富盛名的就屬臨海的紫陽古街了,那裡聚集着不少做海苔餅的店家。曆史悠久,可追溯到清光緒1899年,制作的手藝也是代代相傳。
海苔餅的制作并不複雜,大緻經曆燙粉和面、揉面、加酥、包海苔、烤制等步驟,而紫陽古街的海苔餅最緊要的是能讓海苔餅散發出原始的海苔香味,而不是通過添加香精達成,同時讓餅不容易發硬,讓冷掉的餅長久保有苔味。傳統手藝代代相傳,餅的口味卻随着現代人的口感而有所改進。
除了這些還有,米漾糕,狀元糕,糯米蛋糕,豆腐圓等等,台州小吃真的是太多,還有其他有名的,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