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産加工過程中的紅薯粉皮。
紅薯粉皮加工的最後一道工序:晾曬粉皮。
紅網時刻記者 嚴遠丹 衡陽報道
春節假期臨近尾聲,又到了返程的時候了。爸媽往你的行李箱裡都塞了啥?對于耒陽市的遊子來說,行李箱裡帶上幾盒精美的家鄉耒陽産的紅薯粉皮,送給外地的同事、朋友,是一件倍兒有面子的事。随着近年來加工工藝的改進,以及品牌的積累,以往難登大雅之堂的耒陽紅薯粉皮,現在成了送親訪友的“高級貨”。
作為助推耒陽經濟轉型的農産品加工業,耒陽紅薯粉皮已經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走上了一條産業化、規模化發展的道路。
中國紅薯粉皮看湖南,湖南紅薯粉皮看耒陽。而在耒陽,幾乎每個鄉村都會做紅薯粉皮,做得最好的當屬小水鎮。在那裡,很多家庭連續三代人都投入到了紅薯粉皮加工業中。耒陽紅薯粉皮在世世代代的傳承與政府的助推下,改進工藝,實現代際更替。
耒陽紅薯粉皮是如何實現“土雞變鳳凰”的?它在助推耒陽經濟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中,扮演了什麼角色?近日,紅網時刻記者新春走基層,走進耒陽市小水鎮,探訪當地的紅薯粉皮生産專業戶,尋找“蛻變”背後的故事。
大學生甘做“泥腿子” 返鄉創業做粉皮
在小水鎮,村民們一說起自家何時開始做粉皮,都會追溯到自己的爺爺輩。哪怕是從山窩裡考出去的大學生,魚躍龍門後,對家鄉的紅薯粉皮,仍然有着終身難以割舍的情感。本科畢業于湖南農業大學的李海峰,就是其中一員。他是一名80後,2009年,懷揣着對家鄉眷念、對農業難以割舍的情懷,毅然辭去城市裡的白領工作,回到大山,辦起專業合作社,投身于農産品加工行業。
回想起當年的舉動,李海峰坦言,2009年以前,看到父老鄉親們的紅薯粉皮才賣4塊錢一斤,然而都賣不出去,心裡很想幫助他們。“村民們包括我的父親,他們都是粉皮散戶,沒有公司化運作,客戶對此不認可。”
為了幫鄉親們改變這種困境,一開始,李海峰注冊了網店,試着幫村裡的粉皮專業戶打開銷路。但是在2009年以前,網店仍不那麼發達。幾番考察後,李海峰借力政策的傾斜,注冊了農業合作社,主營紅薯粉皮、土豬、土雞、茶油等農産品。
據李海峰介紹,他的合作社從村裡雇傭了9名員工,其中有6名是貧困戶,“雇傭人選都是優先考慮貧困戶。”9名員工每人月薪3000元,而貧困戶年底還可得400到600元分紅。
讓貧困戶入股享受分紅,是一種脫貧新模式。在李海峰的合作社,貧困戶入股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土地入股,還有一種就是扶貧資金入股。
每個易地搬遷貧困戶都享有政府的發展後續産業資金補貼,但如何引導貧困戶用好這筆錢,實現“錢生錢”,合作社為此提供了路子。“這些補貼發放到貧困戶的手裡,他們可能會直接用掉,但經他們本人同意後,把錢投入到合作社,合作社為其運作這部分資金,每年以利息、本金加分紅的方式返還給他們,實現效益最大化”。
與李海峰一樣返鄉創業做粉皮的,還有90後小夥子匡金元。學美術出身的他,本來與朋友在耒陽城裡開了畫室。然而,2015年,當他決定回到農村從事紅薯粉皮加工時,遭到了父親強烈反對。
父親反對他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做農産品太辛苦了,且利潤微薄。“母親已去世,父親因勞累,身體不好,他不同意我做粉皮,我也理解,但我必須回鄉,因為父親需要我的陪伴”。
父親反對,但村支書卻大力支持匡金元。“老弟,你做這個(紅薯粉皮)可以的,我會支持你。”村支書的一句話,讓匡金元信心倍增。2015年10月,匡金元回到小水鎮,在自家搭建起了粉皮加工作坊。
父親原本以為匡金元回來做粉皮,是像祖輩們一樣做散戶,他不知道,兒子其實是要把紅薯粉皮加工過做成一番事業的。“我要把粉皮加工做出規模,進行公司化運作,做大做強紅薯産業。”匡金元說。
産業成規模 銷量提上來
耒陽的紅薯粉皮已有600年曆史。然後,在形成規模與品牌之前,耒陽粉皮并不被外地人知曉,銷售渠道僅限于當地的集市、供銷社等地。
小水鎮的劉禮芳老人早在40年前就開始做紅薯粉皮了。據他回憶,上個世紀70年代,每到“逢迂日”(到集市上交易的固定時間),他就挑着一擔自家做的紅薯粉皮,到集市上叫賣。而在平時,他的紅薯粉皮主要是放在當地的供銷社賣。這種傳統的經營模式,随着李海峰、匡金元等“新鮮血液”的注入,逐漸被打破。
李海峰做紅薯粉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引進更多優質的紅薯品種。成立了合作社後,李海峰從自己的母校——湖南農業大學引進了20多個紅薯品種,有澱粉型、果脯型、食用型等。然而,這些新品種一開始并不被當地的農民信任,沒人願意種植這些新品種。
為了取得農戶的信任,李海峰與紅薯種植戶在合同裡簽訂了收購紅薯的保底價,這個價格高于當時的市場價。“白紙黑字地告訴他們,隻要你們種植,我将以更高的價格收購這些紅薯”。
紅薯的種植問題解決後,李海峰還要重點解決生産機械問題。其中,粉皮切割機就是李海峰在耒陽老科協的指導下研制出來的。
李海峰走訪了湖南、河北等地,發現根本沒有适合耒陽紅薯粉皮的切割機。“耒陽粉皮大多用的是純紅薯澱粉,粘性太強,用外地的機械來切割,根本實行不了。”
既然沒有合适的機械,那就自主研制。機器研制出來後,李海峰的紅薯切割機還申請到了七八個專利。随後的幾年,切割機不斷更新換代,以适應新需求。
與切割機一同改進的,還有粉皮的包裝。以前,人們将粉皮用繩子随便一捆就完事,那樣不美觀,也不衛生。耒陽粉皮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就必須改進包裝。現在,不管是李海峰,還是匡金元、劉禮芳,其銷售的粉皮都會用上兩層包裝,裡面一層密封的薄膜,幾個薄膜裝好的粉皮再一起放入一個紙盒子,紙盒子上設計有精美的地理圖案以及粉皮的商标。這樣拎出去,既衛生,又有面子。
機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粉皮生産的效率。但是,在制作的核心環節,耒陽紅薯粉皮大多堅持傳統手工制作,以保證口感。比如蒸粉糊,李海峰等人堅持傳統手工。他告訴記者,這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目前他的合作社裡有19個蒸粉皮的師傅,但掌握最優等粉皮制作工藝的隻有7個。
工藝改進,産量提升,品牌打響,銷量也就提上來了。據李海峰介紹,他現在每年要銷售17萬斤紅薯粉皮,一年的銷售額在200萬左右。匡金元從2016年以來,每年都要在當地收購10萬斤左右的紅薯,有百分之五十的産量是貧困戶種植的,直接幫助貧困戶增收。做出的紅薯粉皮除了在本地銷售,在廣東也很走俏。做了40年粉皮的劉禮芳,如今也借助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以及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積累了一大批老客戶,一年的利潤也有九萬元左右。
品牌運作仍是未來的主攻方向
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紅薯粉皮加工,耒陽的紅薯粉皮要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打開銷路,樹立品牌,首先就是要讓别人相信你的産品。李海峰曾經就遭遇過客戶的質疑。
以前的紅薯粉皮大多顔色暗沉。客戶看到小水鎮的紅薯粉皮白皙剔透,懷疑有添加劑。其實,以前的粉皮之所以發黑,隻是因為紅薯渣沒清洗幹淨而已。為了打消客戶的疑慮,李海峰請來了當地質監部門和電視台的人,全程跟蹤工藝制作過程,并且還拿着做好的粉皮去湖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檢測,證明自己的紅薯粉皮是無添加的。
紅薯粉皮要做出品牌,需要一個漫長的周期。回報慢, 資金鍊也随時會斷裂。為此,李海峰的做法是“以短養長”。所謂的短,就是合作社裡發展養殖,比如土豬、土雞等,這些農産品回報快,有助于避免資金鍊斷裂的情況。“做粉皮産生的紅薯薯渣,還可以加工、消毒後,做成土豬、土雞的飼料。”李海峰說。
品牌提升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産量。每年霜降過後, 從農曆9月開始,一直到12月,是粉皮加工的季節,而一年也隻有三四個月可以做粉皮。時間短,這對提高産量是一大挑戰。
匡金元的粉皮在韶關走俏後,吸引了清遠、廣州和東莞等地的客戶,甚至提出做他的代理商,想邀請他前去考察。然而,得知對方每次上萬斤的紅薯粉皮采購需求,匡金元直言,目前他的産量暫時跟不上。“接下來,就是要通過公司化運作,逐步擴大規模,把産量提上來。”
年過六旬的劉禮芳,憑借四十年來積累的一大批老客戶,借助口口相傳,其紅薯粉皮也非常走俏。他不僅賣自家的粉皮,也幫助村裡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聯系客戶,推廣産品。
對于未來發展,劉禮芳表示,自己老了,希望在外創業的兒子以後也能學做粉皮,把家族的粉皮工藝與品牌傳承下去。
走特色農産品品牌戰略,是耒陽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耒陽,其轉型發展已有十餘年。經濟轉型發展以來,耒陽大力發展新興産業,其中,農産品深加工就是耒陽切實推動的六大新興産業之一。耒陽紅薯粉皮在這十年間,得益于國家政策的助攻,走上了一條産業化、品牌化的道路。一批批像李海峰、匡金元與劉禮芳一樣的粉皮專業戶,不斷産生。他們在開拓耒陽粉皮事業中,樹立本地品牌,帶動鄉村建設,助推經濟轉型,效力脫貧攻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