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鄭燿忠及黃瓊慧
作為曾經最備受世界關注的瀕危物種大熊貓,在經過數十年的積極保育後,終于在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從“瀕危級”降至“易危級”。然而,這隻是漫長保護進程的起點,想讓人工培育生長的大熊貓們成功野放到自然栖地裡去生活,則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與支援。四川卧龍大熊貓保護區的總體規劃項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産生的。
AECOM經驗豐富的旅遊與度假規劃團隊,攜手生态規劃團隊共同對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提出了一個嶄新的保護性旅遊規劃思路:動物園、繁育基地并不是大熊貓真正的家,大森林才是。因此,我們不應隻是把它們關起來圈養與悉心呵護,而應幫助它們回到野外環境、融入到野生的族群中,從而進一步增加大熊貓的野生種群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大熊貓所在栖息地的完整生态系統。
大熊貓不為人知的野生狀态
大熊貓具備肉食動物生理特征但不以肉為主食,他們愛吃的竹葉本身熱量極低,而且大熊貓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差,平均每隻成年大熊貓每天需要9至14公斤的竹葉——對于野生大熊貓來說,這大概是5平方公裡的竹林所能夠提供的分量。
©攝影:鄭燿忠及黃瓊慧
除此之外,野外生活對于喜愛獨栖的大熊貓而言,領域感顯得十分重要,尤其是成年大熊貓對領地的獨立性要求則更為嚴格,絕不重疊,否則将會出現相互攻擊的情況。而對在培育室裡長大的大熊貓而言,如何提升在自然栖地中覓食等自我生存的能力,是大熊貓野放過程中急需克服的難點。至今,這仍是未能克服的難點,也是項目團隊關注的重要議題。
©攝影:鄭燿忠及黃瓊慧
我們作為人類的角色
在卧龍,有着大熊貓保育培育經驗豐富的專家群,和源源不斷的、熱愛着大熊貓的旅客們。如何在不幹擾大熊貓野放實踐研究的進行下,持續滿足大熊貓愛好者對其真實生活栖地的好奇,是AECOM項目團隊努力的方向。同時,還要在确保大熊貓“主人公地位”的前提下,為來此拜訪的參觀者提供互動性、教育性的體驗模式。
◎生态修複區域策略規劃
由于受曾經地震的影響,卧龍當地的生态環境也亟待修複,首先規劃團隊為此先進行了全面的生态補償,嘗試恢複生态栖地的生物多樣性。具有豐富度的生态栖地,并為不僅僅是大熊貓這樣的珍稀物種、而是所有栖息于當地生态系統的野生動物,為它們提供一個可以救助、護理、休養的場所。
基于前述的規劃思維與理念,項目團隊根據大熊貓的生長時期、以及野放實踐研究過程中的多個階段規劃了整個幸福溝基地漸進式遊憩體驗序列,包括:
◎漸進式遊憩體驗序列
1
從耿達鎮入口保護者接待中心的科技展示
2既有神樹坪中華大熊貓苑(保育研究中心)與牛坪國際環保科教基地的近距離觀察與自然學習
3洞口漕戶外圈養的大熊貓生活栖地參訪
4黃草坪半野放實踐與國際研究基地的專業科考學習
5大熊貓完全野放/不允許遊客進入的保護區
由于仍未進入野外生活,剛出生的大熊貓寶寶在成長到六個月之前都可以在“大熊貓幼兒園”與拜訪者進行互動 。
◎大熊貓幼兒園示意圖
6個月到兩歲的“一母帶一幼”時期,是大熊貓學習成年生活的重要階段,在兩歲後,大熊貓開始适應獨立生活的戶外圈養訓練,項目團隊分别設計數個各約為20公頃的活動領域範圍,将大熊貓彼此之間的物理距離逐漸拉開。為了保護大熊貓們的領域感,拜訪者将在不産生聲音和氣味幹擾的大熊貓天橋上,近距離觀察大熊貓在野外環境的生活習性。
◎大熊貓天橋示意圖
◎體驗步道示意圖
◎體驗步道示意圖
◎洞口槽大熊貓戶外圈養區布局圖
◎洞口槽效果圖
項目團隊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引導到訪的旅客将自己的身份轉換為“訪客”,從傳統的“去動物園看大熊貓”變成“拜訪大熊貓的家”,隻有這樣,大熊貓才會成為保護區真正的主人,不管是專家、還是普通訪客,都能讓逐漸成長的大熊貓更好地适應即将到來的野外生活。
另外,我們也為保護區内受救助的野生動物規劃一處能休養生息的區域,這些動物都是在野生環境中與大熊貓共享栖地的伴生動物,它們在大熊貓圈養範圍的活躍狀态,将能為大熊貓營造有韌性、有包容度的大環境,同時也能讓訪客認識大熊貓完整的栖息生态環境。
◎伴生動物休養野放圈示意圖
◎水栖伴生動物體驗區示意圖
怎樣讓大熊貓的孩子和我們的孩子
一起走得更遠
在遊覽體驗中,考量保育基地對考察、研究和交流的需求,在接近保護區最外圍的大熊貓半野放區規劃了國際專家研究站、大熊貓生态觀察營地等配套設施,作為與國際專家合作實踐大熊貓野放的前進基地,以開放态度迎接世界各地專家的實地研究與交流。
因此,在接近保護區最外圍的大熊貓半野放區還規劃了國際專家研究站、大熊貓生态觀察營地等配套設施,作為與國際專家合作實踐大熊貓野放的前進基地,以開放态度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實地研究交流。
◎大熊貓半野放實踐區示意圖
◎科考基地示意圖
◎黃草坪效果圖
此外,項目團隊希望将科普變為易于接受、強調互動的體驗,在為大熊貓的孩子走向野外保駕護航之同時,也為我們的孩子提供近距離感知世界、關愛生命的機會。環境教育中心的設立,将把大熊貓有關的知識轉換為有趣的教育體驗課程,旨在達成生态保護目标外,也能同時提升民衆保護意識、促進社區就業及經濟等多重效益,并為未來其他保護區發展設立示範。
對于較為年幼的孩子,希望可以通過親子共同參與的方式,培養兒童的認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年紀稍長的孩子則可以和科研人員一起,在安全的前提下走入核心區域,進行環境調研,深度體驗大熊貓保育的過程。
◎環境教育中心效果圖
◎自然教育研習基地示意圖
◎牛坪效果圖
無論是大熊貓,還是人類,囿于限定的空間對于漫長的一生而言都是不公平的。如果我們認為大熊貓的保育僅僅是圈養與觀賞,那麼作為世界明星物種的大熊貓,将會失去它們生命的價值。借由對四川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規劃,AECOM不僅嘗試協助人工培育的大熊貓回到原生的山野環境,也希望能夠為公衆提供一個更加開闊、平等的視野,了解自然,和自然共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