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的五點建議?我們的教是為了促進學,但不是我們所有的教學行為都能促進學習因此追求有效教學就需要我們研究“學”,掌握學習的原理,理解在怎樣的條件下才能産生真實的學習這是我們教學中需要明白的問題,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備課的五點建議?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我們的教是為了促進學,但不是我們所有的教學行為都能促進學習。因此追求有效教學就需要我們研究“學”,掌握學習的原理,理解在怎樣的條件下才能産生真實的學習。這是我們教學中需要明白的問題。
一、實現有效教學首先要從研究“有效學習”開始
——過去我們更多研究教,現在在研究教的同時更要研究學;富有經驗的老師,總是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教學;
——教與學相互關聯,不可分割,“教”取決“學”;
——以學習為中心,要重點思考用什麼來支撐“有效學習”;
在探讨什麼是有效學習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指導什麼是“學習”。
二、什麼是學習
“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生的,取決于學習者做了什麼,而不是老師做了什麼。”
——泰勒
“學習是指人的心理傾向和能力變化,而且這種變化要能持續較長時間。”
——加涅
“學習是指學習者的知識發生持久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由經驗帶來的。”
——梅耶
學習是指學習者因經驗而引起的行為、能力和心理傾向的比較持久的變化。這些變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者藥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現為外顯的行為。
——施良方
總結起來:
1、學習者的經驗是引發持久性改變的原因。
2、學習引起的變化從“外部”逐漸走向“内在”,并最後走向綜合。
因此,我們的教學的目标是促進學習,那麼我們教師應該且必須知道學生是否産生“經驗”,這種經驗引發了學生什麼變化?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與我的教學有着怎樣的聯系?
三、學習的原理是什麼
衆多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并不是所有的教學行為都能促進學習,學習的産生是需要條件的。
1、學習應該是一種積極主動地行為。
2、學習是一種社會化交往活動,包括在課堂中地交互與合作。
3、學習應該符合學生的經驗基礎,符合最近發展區的發展要求。
4、學習應該緻力于學以緻用、舉一反三,能夠實現有效的學習遷移。
5、學習應該具有元認知能力,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
6、學習内容的合理安排,學習過程的優化以及教師的示範與引導都是促進學習的重要保障。
四、有效的學習需要哪些關鍵要素
1、主動探索
有效學習首先建立在學生是否自主、主動的學,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
其次,有效學習是一個帶着問題與探究思考的求索過程;
再次,學習是交往合作、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2、經驗獲得
有效學習應該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之上;
經驗是在當前情境中基于活動獲得的體驗;
3、整體建構
有效學習表現在對知識結構、知識體系的整體認知,形成組塊的知識。
有效學習表現為能夠多層次、多角度的整體把握、領悟知識;
能夠體會系列問題之間地相互關系、過程規律,形成程序性知識。
4、學習遷移
有效學習表現為不僅能夠解決老問題,還能解決新問題,而且能夠在多元情境下的變式學習。
5、反省認知
有效學習還應該反映在自我反思、自我規劃、自我管理上。
五、有效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與角色
新時代,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引領者、指導者,更是教學活動的對話者、互動者、合作者。
v 教師成為學習的設計師
v 教師成為學生的分析師
v 教師成為課程的開發師
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
l 協調作用:創設情境與學習環境氛圍;
l 激發作用:激發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的思考;
l 參與作用:以平等身份參與學生讨論;
l 控制作用:監控教學組織過程和方向;
l 點撥作用:部分知識、規律的講授和點撥;
l 評價作用: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和反饋。
參考文獻:
霍華德《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
在備課過程中關注“五點”和把握“五度”。
關注學習的興趣點。“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将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的重要前提,是能否達成教學目标的關鍵。不是任何學生對任何事情、任何話題都感興趣的,但任何事情、任何話題都有可以挑動學生“興奮神經”的興趣點,在課堂教學中能否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要取決于我們在備課時是否有意在尋找這個興趣點,是否有意在設計、利用這個“興奮點”。如有的語文教師在備蘇轼《赤壁賦》時,就以學生剛剛閱讀的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切入,設計了“蘇東坡要突圍什麼?”“為什麼要突圍?”,既利用了學生的已知,又提出了新的問題,既熟悉,又新奇,看似處理《蘇東坡突圍》,實則讓學生從潛意識中産生疑問:《赤壁賦》與《蘇東坡突圍》有什麼關系呢?課堂實踐證明,這樣的設計,的确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收到了良好的激趣、激疑、激情的效果。
關注問題的關鍵點。備課的過程不僅僅是梳理知識的過程,也不僅僅是設計活動的過程,重要的是設計引導學生把握文本、理解文本、深化文本的“思維路線圖”。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清楚把握核心問題是什麼,解決核心問題的關鍵點是什麼,核心問題的突破點在哪裡,為問題的解決應該架設什麼樣的“引橋”,應該分解成哪些層層遞進、層次提升、層層推進的子問題,在問題解決的關鍵點上應該确立怎樣的指導策略,等等。有不少教學設計,忽視了問題關鍵點的分析,問題設計多而雜,或淺嘗辄止,或不能擊中要害,這種設計往往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緻使課堂教學中費力不少,收效甚微。
關注思維的障礙點。課堂上學生思維受阻的地方,恰恰應該是教師用力的方向,是教師精心指導和巧妙點撥之處。課堂上,不少老師不重視信息的反饋,不重視學生的思維展示,即便是有學生的展示,也被當作了形式,很少去主動、耐心地捕捉暴露的問題,很少去細緻、機敏地發現學生思維上的障礙點,最終導緻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拓展與深化,能力得不到訓練和提升,一節課下來,老師感覺費勁,學生覺得沒有收獲,也就不奇怪了。
隻有抓住學生思維的障礙點,才能最大限度地立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施教,才能找準問題産生的根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将指導、點撥做到學生的心坎上。事實上,學生思維的障礙點并不全是不能預見的,相反,恰恰應該在備課時就應格外關注。備課中,要充分分析新的一課核心問題是什麼,在解決這一核心問題上,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有什麼,在核心問題的突破上學生可能存在哪些心理、智能、方法等方面的障礙,問題解決的策略中關鍵環節是什麼,在關鍵環節上采取什麼辦法、架設什麼“引橋”暢通學生的思維,等等。隻有充分的預設,才能保證課堂生成處理的靈活、機智。
關注能力的提升點。培養學生的能力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備課過程中,我們必須清楚要培養什麼能力,怎樣來培養能力。從教學的終極目标上講,最根本的是要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能力。這其中就包括對文本的歸納概括、對信息的收集處理、對問題的探究解決,包括對事件的理解與感悟、探究中的合作與交流,包括學習方法的凝練、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習品質的提升等。因此,我們在備課時,就需要關注學生的能力培養,就需要深度思考:通過什麼樣的途徑、方法來培養,用什麼樣的高質量的問題來引領,創設什麼樣情境來誘導,而不是僅僅将關注點放在習題的選擇上,不僅僅是将視線集中在知識的落實上。有不少老師圍繞着某個知識點,不厭其煩地講,不厭其煩地練,也許在知識的掌握上“滾瓜爛熟”,老師也許是抓成績的高手,但在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上卻無大的進展,甚至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關注情感的升華點。在今天進行的創新課評選上,一位政治課選手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一框題,在課的尾聲播放了感動中國特等獎獲得者——2009年長江大學大學生集體江中救兒童的視頻。視頻的播放,學生被深深地打動,好多學生眼裡浸滿了淚水,明顯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澄清了學生的模糊認識,應當說是本課的一大亮點。但就在這時老師按照教學預設,“不合時宜”地出示了訓練題……
我為此感到深深地惋惜。心想,這麼感人的場景就此結束多好!讓學生帶着這份感動離開教室多好!幹嘛還要追求環節的齊全?幹嘛要用并無多少實質意義的練習,阻斷這一情感的發洩與自然流淌?
究其原因,就是教師過于關注了課堂教學環節的完整,而在備課中恰恰忽略了情感的升華點;問題就在于過于追求了知識的落實,而忽視了态度情感價值觀目标達成的策略設計。
把握學生的參與度。教學的過程實質是師生、生生雙向和多向交流互動的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必然要确保盡可能多的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學習互動。從課堂實踐看,不少的課堂讨論有名無實,無論是精力投入,還是參與狀态,都有很大差距,教師和學生像是在夢遊。這就需要我們在備課時,就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參與度,設計什麼樣的問題啟發學生,設計什麼樣的活動激活學生,采取什麼樣的組織策略調動學生,讓學生真正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不考慮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就很難達到預期目的。
把握理解的深度。要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需要我們在備課中,在知識的把握上,明确《課程标準》要求達到什麼深度,重點是識記,還是理解,是歸納概括,還是實踐應用,明确問題設計的深度;在對問題的思考上,明确應該讓學生達到什麼深度;在對問題的處理上,明确學生的思維應達到的深度;在學習的過程上,明确探究的深度;在學習的方法上,明确指導的深度。否則,或過深,或過淺,或偏難,或偏易,都可能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失去探究的熱情。
把握問題的坡度。學習需要循序漸進,需要從低到高一步步的前進和提高。循序漸進也是我們應該而且必須遵守的教學原則。但是,從教師課堂中的大量的教學問題設計看,明顯感覺到問題設計的随意。問題失去了坡度,就像汽車上高架橋而缺少“引橋”,即使性能再好的汽車,也是“望洋興歎”。就某一個問題的設計而言,特别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需要老師在備課時,加強問題設計和問題的分解,循着學生的思維層次逐漸展開,讓後一個問題的解決建立在前一個問題解決的基礎上,使問題解決水到渠成,讓學生的思考能有牢固的發展根基。
把握訓練的梯度。高效的訓練強調的是整體性、系統性。因此,在備課中,在謀劃設計訓練題時,就要整體考量所有學生的基礎、能力、學力等因素,就要充分考慮每位學生的需要,要分層設計訓練題,安排難易不同、梯次推進的訓練題組,想方設法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生的需要,既要讓基礎紮實、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得飽,也要讓學習困難的學生有事可做,做有所得,既要讓優秀學生有新的提高,又要讓學困生在已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在不少課堂訓練中,經常會發現,學生在面對訓練題時無精打采,缺少興奮感,訓練對優秀學生來說,沒有必要的挑戰性,如同嚼蠟,白白浪費時間。對于學困生,面對的就像是一座座高山和一塊塊難啃的骨頭。正因為在備課時沒有很好地把握好訓練的梯度,才導緻了課堂上訓練效果的大打折扣。
關注拓展的寬度。通過學科教學,在思維的深度、廣度、批判性、敏捷性等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上下功夫,是各個學科不可推卸的作用。有效的教學,特别注重在教學中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注重打開學生的思路,注重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因此,在備課過程中,就非常有必要做足拓展的文章,而不是僅僅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文本。如有的老師在講蘇東坡的《赤壁賦》時,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由蘇轼的境遇與人生态度,擴展到了屈原、陶淵明,在相同境遇不同态度的比較中,認識蘇轼的豁達;在課程資源的引用上,由《赤壁賦》拓展到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在研讀“突圍”中認識蘇東坡面對的是精神的突圍;在教學手段的豐富上,利用多媒體,通過對作為詩人的蘇轼,作為書法家的蘇轼,作為畫家的蘇轼,作為美食家的蘇轼……,給學生展示了一個立體豐滿的形象。這樣的拓展,對學生來說,不僅不是負擔,而且對于拓寬學生視野,拓展思維的廣度,促進學生的發展大有裨益。
備課“新六觀”。
許多管理者與一線教師對備課存在一些模糊或錯誤認識,比如把備課窄比為寫教案,把備課與做課件、編制導學案等同;三時段、三級備課沒形成鍊條,交叉重複;備課模式化,形成了思維定勢;缺少備課成果化、思維可視化意識等,為此,筆者特提出備課“新六觀”。
1大備課觀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曾說到一個故事:區教研員去聽一位曆史老師的課,因為這位曆史老師的課上得實在太精彩了,以至于教研員們一個字都沒有記錄。
課後,教研員們問這位曆史老師:“你的課上得這麼精彩,你用了多長時間來備課?”這位曆史老師回答:“這節課我用了一生的時間來備課,事實上所有的課我都是用一生的時間來備課的,隻不過對這節課的直接準備是15分鐘。”
可見,教師讀書是備課,研學旅行是備課,教師心智成熟、人生閱曆積澱與豐富更是備課。這就是所謂的終身備課觀。
2系統觀
單從備課時段看,整本書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才構成一個完整備課鍊條。
這三時段備課各有什麼側重呢?
1.開學前一周以整本書備課研讨為主,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1) 學科課标目标、級段目标與本冊目标分解;
2)浏覽、閱讀整本教材;
3) 在熟悉各章節教材邏輯體系結構基礎上,畫出整本書知識樹或思維導圖;
4) 确定整本書重、難點章節;
5) 編制教學進度表;
6)撰寫學期教學策略、方案;
7)選定學科練習冊、試卷。
2.每單元教學前,要進行單元備課。其側重點:1)詳細閱讀單元教材;2)熟悉單元總目标;3)梳理單元知識雙向細目标(知識點及教學要求;4)、确定課時重難點;5)劃分單元課時數;6)制定單元教學策略;7)編制單元測試卷。
3.課時備課側重點:解決三個問題,學什麼、怎麼學、學會了沒有。一節課可分多個課時,以一課時一課時寫導學案。
3流程觀
我認為備課是由閱讀思考、撰寫教案、做課件(微視頻、微課程)、技能訓練與内容消化五部分組成。
1.撰寫教案前重在閱讀思考。研究課标、研讀教參、研讀教材(文本)、閱讀教材分析、研究課後習題試卷,研究學情,包括學生知識、能力、經驗、思維起點與新授内容邏輯起點之間關系。
2.撰寫教案。依據課程資源、學情設計學習目标、學習内容、學習方法、學習評價。
3.做課件(設計微課程)、設計導學卡。它是教案的附助工具、手段。
4.技能訓練:對要求有感情朗誦内容自己要先練一練,對要在黑闆上示範生字、地圖自己要寫一寫、畫一畫,對于課堂演示實驗要提前做一做……隻有這樣,教師示範、操作演示時才有底氣。
5.内容消化。對教案上内容要融會貫通、熟記于心,即上課時要“脫稿"。
4協作分工觀
集體備課中初備、合備、個備、複備各有什麼側重?
1.初備(初案),突出“五個圍繞”:(1)圍繞課程标準,深入鑽研教材及整合課程資源(學習目标,重點,難點,知識點);(2)圍繞三維目标落實,進行重難點的突破設計、教與學的基本策略設計、教學情境設計;(3)圍繞新課堂的基本環節,預設學生獨學、對學、群學及達标訓練的主要問題,體現“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問題探究化,問題情境化”,并準備問題拓展生成的多種預設;(4)圍繞個人備課中的困惑和疑問,做好集智備課發言準備;(5)圍繞課堂時間,做好課堂各環節的時間預設。
2.集備(共案),抓好“五個方面” :(1)站在“學者”角度進行教材分析和文本挖掘,包括知識點、重點、難點、知識鍊接點、課程資源的開發、個性化的解讀等;(2)說明教學過程設計意圖,讓同伴明白你為什麼要這樣設計;(3)分析教學環節設計是否符合新課堂教學模式的一般要求,重點放在目标的達成與重難點的突破設計分析上;(4)說明問題設計及其意圖,對課堂有效生成性問題的預案準備;(5)提出備課時的困惑和問題。
3.個人複備(個案),突出“備學情”;課上續備(續案),突出“備生成”;
4.課後補備(補案),突出“備反思”,備改進。
5産品(成果)觀
備課最終要有理論或實踐産品或成果,即成果可視化。比如對課标、教材要進行立體解讀,就要拿出學科教材與課标的對應解讀、單元内容與單元要求的對應解讀、篇章内容與篇章要求的三級對應解讀文本。又比如建設了學科訓練題庫,精心選擇動态核心題庫和層級題庫;學科參考性課件序列庫;學科經典教案庫;學科社團或拓展型課程、研究性課程資源庫。
6創新觀
從個人設計走向集智協作設計:從教案設計走向學程案設計(即從教的設計走向學的設計);從課時設計走向單元、學時設計;從目标、内容、方法、資源到評價的正向設計走向從評價出發倒退的翻轉設計;從單一關注課時目标設計走向三類、三級、三種目标鍊設計;從預設過度的靜态設計走向目标、問題、方法等多元開放的動态生成的設計;從單一設計走向整體建構、系統設計;從教學性教學設計走向教育性教學設計;從内容設計走向為概念而學的全局性理解設計;從僅關注知識獲得設計走向思維、素養雙生長設計;從僅有學科意識設計走向課程意識、跨學科協作落實綜合素養設計。
比如翻轉教學設計是相對于傳統教學設計思路而言的。習以為常思路是,先确定目标,再确定學習内容,最後設置達标檢測。而逆向設計是先确定學習目标,再确定檢測目标達成判斷指标、依據,最後依據欲達成這些指标,選擇學習内容、學習方式、課程資源。
又比如特級教師李志欣老師“三單備課"亦頗有創意。一備“單元自主學習指導綱要”。主要是引領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以此對課堂教學形成重要的輔助。内容具體分為“教材分析,知識建構、背景知識、問題展台、學習評價”五個闆塊。二備“課堂學習指導綱要”。遵循“以學定教”的教學法則,整體優化“目标定向、學生先學、合作探究、點撥拓展和反饋評價”五個環節,保障學生學習内容的當堂達标。三備“雙休日(節假日)生活指導綱要"。以一周為單位,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