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産面具

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産面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0 01:22:58

藏族面具制作技藝

已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産面具(藏族面具制作技藝)1

>>>藏族面具<<<

面具制作是藏族以宗教文化為主、融合古代藏族和古印度藝術風格的手工制作技藝。以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藥泥藏式面具最為獨特和精美。早在赤松德贊時代藏區各地用泥塑人物形象、造型、面部變化。到松贊幹布時期發展成為民間泥塑手工技藝。有布制面具、紙制面具、木雕面具,以泥塑為主。

材料是新龍獨特的神土聖水及特制的甘露丸(由一百多種高原名貴藥材外加多種寶石粉煉制)混合而成,稱“藥泥”,能防腐,散發香氣,預防疑難雜症。經過取土、和泥、泥雕、制陶、着色等十多道工序。工具為木刀木棍、木錘、木椎、木刷、木碾等20多種。

蓮花金剛面具”“騎獅護法神面具”“黑色披風避邪法神面具”已榮獲國家知識産權專利證書。

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産面具(藏族面具制作技藝)2

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産面具(藏族面具制作技藝)3

01

藏族面具制作

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産面具(藏族面具制作技藝)4

早期面具制作材料用紅土或紙漿、石膏、白布、紙、面膠(漿糊)等制成坯型,顔色主要用石色(塗色2-3次)最後刷桐油、清漆2次定型。随着時代的發展,材料的更新,制作工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選取尺寸大小合适的松脆白土雲石,在白土雲石上琢雕出面具雛型。用薄布撕成小塊用骨膠和面膠在面具坯型上層層緊貼加裱至一定厚度為止。待布胎幹後,用快刀将其表面削平修整,再用濃縮的"白土漿糊"塗抹布胎表面(幹後再塗,反複數次)。泥漿幹之後,方能"合佐達爾"(先用粗、細砂布砂平,再用磨石耐心打磨),并用竹篾及皮繩固定面具内部。最後賦彩精繪,刷漆定型,裝戴各種佩飾。主要神佛面具可随其神佛法位高低和人們尊崇程度擴大"面具"尺碼,大者高度可達數尺。 所用顔料要求十分嚴格,早期用石色,但根據地區和經濟條件所限,經濟條件差的所用顔料為現代廣告色,經濟條件富裕地區,亦使用純金金粉和德國、美國進口礦物顔料,邊磨砺邊描繪。色相偏愛純紅、純黃、純藍、純綠、純黑、白等色,很少用中間色調。用色要求單純、洗煉、豔麗。圖案花紋具有裝飾風味,且色彩對比強烈醒目,清漆塗面,顯得浮光閃亮,烘托出面具凝重、威嚴深奧莫測的神态。

02

藏族面具制度

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産面具(藏族面具制作技藝)5

無論是羌姆還是藏戲在使用面具時有一定的規制。藏族全民信教,對神佛無限虔誠,拟神仿佛的面具,在他們心目中決不是單純的實體,依然是宗教中"法王"、"護法神"、"金剛"等神或佛的金身玉體。因此,對面具的尊崇即是對神靈的敬重,特别是對"忿怒相"、"威猛相"等足以威懾邪魔惡鬼的面具,更予崇敬。每次表演羌姆、藏戲取用面具時,總是先誦經文後取用,用畢,再誦經文方可入箱(或懸挂)珍藏,這是藏傳佛教各大小寺院取用面具必須遵循的儀軌。 藏面具造型藝術有嚴謹的程式規範。羌姆和藏戲人物角色多半來自佛經故事,其面具形象主要以《造像度量經》、《佛說造像度量經疏》、《繪畫度量經》、《繪畫如意寶藏》、《工巧源流》等為藍本準則而制作的,多出于寺院喇嘛藝人、民間藝人之手,其中不乏手藝高超者。如同仁熱貢藝術大師堅措,屬制作立體套頭面具的佼佼者,在藏區聞名遐爾。 藏面具雖然都按大藏經中的《造像度量經》為準則,但每個寺院的面具在造型上不盡相同,藝人對神佛造像的理解,制作技藝差異和造詣高低,決定了面具造型的差别,從而展現出面具造型藝術異彩紛呈的景象。

END

文 / 樂文

圖 / 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