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半導體
半導體( Semiconductor),指常溫下導電性能介于導體(Conductor)與絕緣體(Insulator)之間的材料。其導電性可受控制,範圍可從絕緣體至導體之間的材料,可作為信息處理的元件材料。常見的半導體材料有矽、鍺、砷化镓等,而矽更是各種半導體材料中,在商業應用上最常見且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從科技或是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半導體非常重要,很多電子産品,如計算機、手機、智能終端,汽車等的核心控制單元都是利用半導體的電導率變化來處理信息。
絕緣體:電導率較低,約介于20-18S/cm~10-8S/cm, 如熔融石英及玻璃。
導 體: 電導率較高,介于104S/cm~106S/cm,如鋁、銀等金屬。
半導體:電導率則介于絕緣體及導體之間。
最常見的半導體材料,就是地表含量最多的矽(Si),矽原子本身具有四個價電子,分别位在sp3的四個軌域中,由于每個軌域需擁有2個電子,以形成八隅體的穩定狀态,正好在純矽中,每個矽原子都與四個矽原子相鄰,并且與這四個外圍矽原子共享軌域,形成矽原子間的共價結構,如圖所示,此種共價結果相當穩定,不存在自由電子,也因此純矽的導電性極差。
矽原子結構
但是,如果我們在純矽中摻入少許的砷(As)或磷(P),每個砷或磷原子會取代某個矽原子,仍與四個矽原子相鄰,需要四個電子以形成四個共價鍵,由于砷或磷原子的最外層有五個電子,卻隻與矽共享四個電子,因而多出了一個可自由活動的電子,也就是自由電子,這種架構就是所謂的n型半導體,
摻砷或磷,多出自由電子
如下圖所示。如果我們在純矽中摻入少許的硼(B),就反而少了一個電子,而形成一個電洞,這樣就形成p型半導體,此時若在矽晶兩端加電壓,就能使電子産生自由移動而顯著地增加其導電性。
摻硼,形成電子空穴
分類:
半導體材料很多,按化學成分可分為元素半導體和化合物半導體兩大類。
鍺(Ge)和矽(Si)是最常用的元素半導體;元素半導體材料是指由單體元素構成的半導體材料,包括鍺、矽、硒、硼、碲、銻等。上世紀50年代,鍺占主導地位,由于鍺的開采成本高、儲量低和性能不如矽,鍺半導體器件的耐高溫和抗輻射性能較差,到60年代後期逐漸被矽材料取代,目前主要以矽基和化合物材料共生共存的半導體材料格局。
化合物半導體材料主要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構成的,主要有砷化镓(GaAs)、氮化镓(GaN)、碳化矽(SIC)等。此類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優點有高電子遷移率、高頻率、寬幅頻寬、高線性度、高功率、材料多元性以及抗輻射等。
砷化镓(GaAs):主要運用于通訊領域,受益于通信射頻中的功率放大器(PA),GaAs微波射頻器件(射頻芯片、基帶芯片)越來越廣泛應用于移動手機、無線局域網絡、光纖通訊、衛星通訊、衛星定位、GPS 汽車導航等領域,市場占有率最高;
氮化镓(GaN):大功率、高頻性能更加出色,主要運用于軍事、汽車、新能源等領域;
碳化矽(SiC):則主要運用于汽車及工業電力電子領域,在大功率轉換應用中優勢明顯。
随着現代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矽材料在半導體制作上逐漸趨向物理極限,已經無法滿足一些超高規格電子産品對高功率,高頻率和高壓等苛刻條件。因此,可以通過以矽材料為襯底,化合物材料在矽材料外延生長制成單晶片,也能滿足射頻芯片、功率器件對高頻、高壓、高功率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矽材料性質的劣勢。
但是要滿足90%以上基礎需求,矽基半導體有着更大的應用領域。矽基半導體主要運用于邏輯器件、存儲器、分立器件(功率二極管、三極管、晶閘管)等。主要用于AI、手機、IOT、5G通信領域。
半導體産品的類别應該怎麼去區分呢?
按照國際通行的半導體産品标準方式進行分類,半導體可以分為四類:集成電路,分立器件,傳感器和光電子器件,這四類可以統稱為半導體元件
半導體的分類,按照其制造技術可以分為:集成電路器件,分立器件、光電半導體、邏輯IC、模拟IC、儲存器等大類,一般來說這些還會被分成小類。
以應用領域、設計方法等進行分類,雖然不常用,但還是按照IC、LSI、VLSI(超大LSI)及其規模進行分類的方法。
按照其所處理的信号,可以分成模拟、數字、模拟數字混成及功能進行分類的方法。
二、為什麼矽材料會被用在芯片材料呢?
理論上來說,所有半導體都可以作為芯片材料,但是矽材料為什麼最适合做芯片,主要原因有下:
(1)按地球元素含量排行,依次為:氧>矽>鋁>鐵>鈣>鈉>鉀……可以看到矽排在了第二位,含量巨大,矽元素(石英砂)在地殼中占到27.7%,降低半導體的材料成本,這也讓芯片有了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材料;
(2)矽元素化學性質和物質性質都十分穩定,最早的晶體管其實是使用半導體材料鍺來制作的,但是因為溫度超過75℃時,導電率會出現較大變化,做成PN結後鍺的反向漏電流比矽大,因此選取矽元素作為芯片材料更加合适;
(3)矽材料本身無毒無害,對環境無害,算是清潔能源。其實提純對環境污染也挺嚴重的,這也是其被選于用作芯片的制造材料的重要原因之一。
(4)天然絕緣體,可通過加熱形成二氧化矽絕緣層,防止半導體漏電現象,因此在晶圓制造時減去表面沉積多層絕緣體步驟,降低晶圓制造生産成本。
(5)制作工藝成熟,以矽材料制作的半導體矽片技術發展,從1970年的2英寸矽片進步至2020年的18英寸矽片。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與其他半導體材料相比較,矽材料的應用技術更加成熟且更具有規模效益,在這樣的條件下,矽材料顯得“物美價廉”,這樣的特質給予了矽材料不可替代的行業地位。
二、晶圓制造原理:(參考書籍:《半導體故事》[英] 約翰·奧頓 著,姬揚 譯)
第一步:粗煉Si,用焦炭和石英砂在高溫電弧爐中反應,得到純度不高的Si。
方程式:SiO2 C→Si CO2
第二步:用HCl精煉Si,利用CuCl作為催化劑,把Si轉化為SiHCl3(純度7個9),再通入H2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把SiHCl3轉化回Si(純度9個9)。
方程式:Si HCl→SiHCl3 H2;SiHCl3 H2→Si HCl
這裡的Si是多晶矽,多晶矽存在晶格失配和位錯,會導緻原子未排列在正确的位置上,在晶界存在電荷,這就會産生能帶彎曲。那麼,自由電子和空穴在傳輸過程中就會被散射,大大降低了自由載流子的遷移率。這也是這一步中得到的Si不能投入使用的原因之一。
第三步:Si提純是提拉法(如圖),把熔化Si的放在石墨坩埚裡面,使用感應法加熱(熱電偶),之後又放在石英容器裡,通過純氫氣體作為清潔氛圍。再把作為種子的籽晶放在垂直棒的前端,再放入熔化的Si裡面。因為籽晶表面會吸附熔化物,在垂直棒不斷緩慢旋轉和提拉的過程中(大約是每個小時提拉10cm),可以長出直徑比籽晶大得多的體材料晶體。這就是俗稱的提拉法。提拉法的巧妙之處之一是,通過軸的旋轉控制了溫度和幾何構性的不均勻性帶來的影響,使得Si不僅有極高的純度,還有良好的單晶性。
提拉法示意圖
第四步:切割單晶矽圓柱能得到片狀單晶矽晶圓。像集成電路需要的高純Si就是Si晶圓,從而構成了制造芯片的地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