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曆史悠久的國家,自古以來一直非常講究孝道文化,其中去上墳祭拜基本上是大家每年都會做的事情,然而在清明節這天的時候,你知道有個說法叫作“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嗎?古人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前三後四
說起來“前三後四”這個說法,其實原來也不是特指清明節的,大家現在放假,難道古人就不放假了嗎?其實一直都是有休息的,古人是如何休息的?流傳到現在,這樣的說法又是如何反映古人的休假制度的呢?
《也可叢書》裡面記載:“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七日假,所謂前三後四之説。僕考之,其來尚矣。”,相傳就是在隋朝到宋朝之間的時候,冬至,元正以及寒食這三個節日,不論是官府還是民衆,都放假七天,節前三天,節後四天,于是就有了“前三後四”的說法。
這裡面的寒食節是個比較特殊的節日,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為了紀念自己的恩人介子推而設置的一個節日;晉文公重耳當年在逃亡的路上,有次沒有肉吃了,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他吃了,後來重耳當了國君,在大賞群臣的時候,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一氣之下就跑進了山林。
重耳知錯後,就讓人去請,介子推說自己已經看淡了榮華富貴,不知在誰的提議下,就燒山想讓介子推出山,沒想到介子推和自己的母親最後被燒死在了綿山,為了紀念這位曾經的功臣,晉文公就設立了寒食節,讓大家一起緬懷介子推,也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忠孝之情,這個寒食節在設立之初就是為了讓大家懷念用的。
左五右六
寒食節原本是一個紀念緬懷的節日,而大家現在熟知的清明節,則是一個節氣,寒食節原本在清明節的前兩天,大概到了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合二為一了,有“寒食通清明”的說法。
“清明節”原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告訴大家要出門去踏青了,是春天祭祀天地自然的一個節日,後來因為和寒食節離得太近,逐漸的和寒食節就合并成一個節日了,也就有了大家現在清明掃墓的一個習俗,這也是為啥清明節和“前三後四”能聯系到一起的原因。
然而“左五右六”又是說啥呢?相信大家一定聽過左東右西這個詞語,在地理方位上,左就是東方,右代表了西方,早上五點六點的時候,天蒙蒙亮時,這時候的太陽是欲升還未升的一個狀态,也有着類似夕陽西下那樣的景色,是最适合掃墓的時間,最主要的是古人認為此時是一個陰陽交替的時間,也是大家起床正要去工作的一個時間,因此才有了“左五右六”去清明掃墓的說法。
結語
中國古代的這些俗語呢!基本上都和大家的生活以及對大自然的認知息息相關的,在生活中不斷地升華,給世界留下一個真實的記憶,對于“前三後四,左五右六”的認知,真的有讓人感覺,古人的生活還是相當人性化的,你覺得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