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根據中國古代見之于史冊的神話故事和流傳于民間的少量傳說證實,它的出現晚于大部分神獸、兇獸乃至瑞獸,最早隻是一種似犬的野獸,直到明清時期才成型的怪物。
2、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蹬龍。
3、一說其是龍族的克星,好食龍腦,民間有流傳“一犼可鬥三龍二蛟”,将其立于華表之上是為了監督皇帝。
4、還有人說其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
5、一說《集韻》解釋:“犼,獸名,似犬,食人。”另有,東海有獸名犼,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餘。獅畏之,蓋吼溺着體即腐。《偃曝馀談》有載。體型雖小,亦能搏龍,勝後以其食之。
6、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犼和麒麟很像,是麒麟的祖先。但其實麒麟的祖先是應龍,麒麟是非常的愛護生命,以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也。其中水麒麟更是性情溫和,是人類的守護者,出沒處,必有祥瑞。而犼卻十分的貪玩,性暴躁。麒麟和犼的性格截然不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