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方雨
江南的三月應該是山花爛漫的時節,但居于北方的泰山卻依然享受不到春天的溫暖,時令雖已過了春分,但多個時候,時不時的從西伯利亞刮來點冷風,着實讓咋暖還寒的氣候有些飄忽不定,那些愛旅遊的人們出行前免不了多增加了些裝備。
泰安的三月感覺上有些寒冷,但氣息中卻處處洋溢着勃勃生機:路邊的小草偷偷鑽出來,散發着青春的活力;迎春花早已開放,在料峭的春風中争奇鬥豔;細細的柳枝像淑女的長發柔柔的垂下來,挂滿嫩嫩的綠葉,在微風中飄逸,此情此景,正應了那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詩句。
月末有暇,幾位好友相約去泰山自駕遊,我欣然而往。此前,我曾多次登過泰山,但每次都是乘車至中天門,然後再徒步攀登到山頂。這次大家事先商定好了步行上山,想多遊覽一些風景和名勝,親身體驗一下泰山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乃五嶽之尊,曆史上曾因衆多帝王莅臨封禅而威名遠播。遠遠望去山勢挺拔雄偉,巍峨俊秀,山上蒼松翠柏,茂密如黛,給親臨山下的朝拜者們以躍躍欲試的沖動。
登泰山主要有兩條線路,天外村和紅門。以前每次來我都是選擇天外村,既然這次是徒步登山,自然選擇紅門這條線了。這條旅遊線路不但距離近,而且沿途風景優美,更有許多古迹和石刻值得欣賞玩味。
紅門位于泰山的山腳下,因“紅門石”而得名,是進山的第一道門,習慣上看作是登山的起始點。這裡有一組建築群,由一門(一天門)、兩坊(孔子登臨處坊、天階坊)、一宮(紅門宮)組成。門楣和立石上镌刻着“第一山、登山必自、天下奇觀、孔子登臨處”等名人名言,更不乏帝王将相的題字摹刻。
從紅門進山,我們慢慢前行。山路雖然都修飾過了,但大多保留了原始的痕迹,給人的感覺好似飽經風霜,曆經滄桑。鋪路的亂石早已被遊人磨擦的光滑透亮,閃爍着熠熠光芒;後砌的石階十分齊整,卻也磨蹭得平滑得很,讓人走起路來不得不格外小心謹慎。走在山道上,頭頂蒼松蔽日,路邊怪石嶙峋。上山、下山的人群絡繹不絕,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各色人等熙來攘往,川流不息,其中不乏求仙問蔔的善男信女們……
從紅門到中天門約5.5公裡,幾乎全為盤路。上午九點我們進的山,既然是徒步,自然着急不得,采取的方式是慢悠悠的走,随心所欲的看,遇到好風景就停下來細細品味一番。許是氣溫的緣故吧,山坡上的怪石間、林蔭處尚留有薄薄殘雪,給熱鬧的山林憑添了一份别緻。
萬仙樓是上山的第一道關隘。該樓為明朝創建,門樓呈跨道式,建設得宏偉氣派,十分壯觀;相傳是泰山群仙聚會、講經議事的地方。過了萬仙樓,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曲曲折折的。我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談論着泰山的曆史傳聞,沿途找尋些名勝古迹。鬥母宮又是一組宏大建築群,據說在清康熙初年,舉辦過祀北鬥衆星之母盛會,遂名鬥姥宮(又稱妙院)。宮内殿閣亭廊數十間,座落在三進院落之中,布局疏密得宜,建築深秀莊嚴。東有“聽泉山房”,可觀“三潭疊瀑”;西有古槐伏地,如若卧龍翹首。身置此處,目睹重巒深澗,紅牆碧瓦,蒼松古柏,飛瀑清泉,伴随着古刹鐘聲,不覺雅趣動人,流連忘返。
經石峪位于泰山鬥母宮的東北方,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我們經漱玉橋,過高山流水亭來到石坪。石坪有一巨大緩坡,面積三千多平米,刻有隸書《金剛經》;經刻曆經千年風雨剝蝕,早已殘缺過半,雖然年月和刻者尚無定論,但其書法與内涵卻令觀賞者歎為觀止。
我們繼續攀登,不久到達壺天閣。壺天閣是上山的第二道關,也是跨道而建的城門樓式建築,取名出自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門洞上方鑲嵌 “壺天閣” 石匾,為乾隆爺所題。
越過壺天閣,即達中天門(二天門)。中天門是一個十分寬敞的地方,也是登山的東、西兩路的交彙點;到達中天門,登頂即為半程了。此處建築頗多:北面立有兩柱單門式石坊,上書“中天門”;坊北為黑虎神廟,廟内塑财神趙公明元帥執鞭跨虎;東為仿古茶樓,西南為中溪賓館,西北為中天門索道站。由于這裡是兩路登山的交彙點,所以人脈旺盛,遊人如織:有歇息的、有打尖的、有轉乘索道的,也有換成汽車的……
中天門嶺峻谷闊,樓閣簇擁。立于洞前,回首遙望,可見嶺峻谷幽,景色壯美。看看自己走過的路,蜿蜒逶迤,陡峭狹長,使人頓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再伫立坊下,北瞻巍巍岱山,群峰拱立,林茂泉飛,纜車淩空,更使人疲意頓消、信心倍增。
看看時間,已是午後一點。我們覓了一處茶座,要了一壺熱茶和一碗拉面,拿出随身攜帶的各種點心和水果,就此解決一下饑渴。半個多小時過去了,大家酒足飯飽,體力也得到了暫時恢複。
兩點鐘,我們開始了新的攀登。按照路标的指示,我們一步步向高處走,感覺石階要比先前的陡而直了些,步履也變得沉重起來。雖然我們信心十足,但已沒有出發時的輕快了。我們放慢了腳步,互相鼓勵着前進。路過小攤,每人購買了一根竹杖,算是增加了依靠。随着上山的人流我們奮勇攀登,每個人臉上雖然表現着躊躇滿志的樣子,但對景色的欣賞已沒有剛才的迫切了。我們過雲步橋,在五松亭下合影留念;我們留戀五大夫松和望人松,探尋前人的曆史足迹;我們盤桓對松亭和朝陽洞,找尋現存的珍貴遺迹……停頓的間隙,我回首凝視,身後人頭攢動,摩肩擦踵;我舉頭仰望,十八盤高挂雲天,直通雲端。稍稍歇息,我們又邁着堅實的步伐,一步步向山頂進發。
十八盤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泰山盤路中最為險要的路段。石階陡而直,如梯子狀。人在其間,如若登天。此處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雲梯。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泰山十八盤是登山山路中最為艱難的一段路程,那情景看上去就令人望而生畏;加上路邊的山澗更是深不可測,膽小的人往往會頭暈目眩,不敢偷觑。泰山十八盤共有1827級石階,登山者必須耗費很大的氣力和時間,才能得以征服;泰山自古就有“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的傳說,很多人至此常常會望而卻步。我們抓着護欄步步攀登,由于路窄人多,不免前簇後擁,有時難免會側着身子前行。人群中有很多皓首年長的老人,看上去他們個個精神矍铄,步履堅定。有位老婆婆,年紀大約七十多歲了,走起路來,顫顫巍巍的,走幾步,歇一歇,但依然不甘落後地向上攀登。我想去攙扶她,而她卻固執地說自己行,想來大凡朝拜者都具有非凡的虔誠和忍耐力,否則就啥也不會靈驗了。
到達升仙坊,已是下午三點多,南天門已是近在咫尺。升仙坊是緊十八盤的起點,為兩柱單門式石坊,額題楷書“升仙坊”。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上臨岱頂,似有飄然升仙之意境。遊人至此,每每浮想聯翩。回視山下,常有騰身雲霄之感;舉首仰望,南天門近在眼前。
南天門(三天門)是盤道盡端,也是登頂門戶,古稱“天門關”。元朝時由布山道士創建,明清多次重修,建國後又兩次翻修,現保持清代建築風格。南天門坐落于飛龍岩與翔鳳嶺之間,雙峰夾峙,仿佛天門自開。由山下仰視,猶如天上宮阙。内有小院,樓宇飛檐鬥拱,高大宏偉,正殿為關帝廟,祀東嶽大帝像。東、西配殿供女神像。
出了南天門,折而東北。我們拾階而上,穿過高大壯觀的石坊——天街,算是真正進入“仙境”了。我們徜徉天街,在陽光的沐浴下,閑庭信步;清風徐來,輕拂面頰;我們倚欄俯瞰,但見雲海翻騰,風起雲湧,群山若隐若現,真正體會到了“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宏偉氣魄。
繼續向東,攀過一段陡立石階,就到達了著名的碧霞祠。碧霞祠是泰山香火最旺盛的地方,殿内供奉着道教女神——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又俗稱泰山奶奶(或泰山娘娘、泰山聖母),傳說是東嶽大帝之女,民間說她能福佑衆生,靈應九州,特别保護婦女兒童,且有求必應。現在每年有逾百萬的香客來此登山朝拜、求仙祈福。碧霞祠建于宋,原名昭真祠,金稱昭真觀,明改名碧霞靈應宮,清改稱碧霞祠。碧霞祠大殿高大氣派,蔚為壯觀。檐下高懸雍正帝“贊化東皇”,乾隆帝“福綏海宇”巨匾。大殿内雕梁畫棟,金光璀璨。碧霞元君貼金坐像,鳳冠霞帔,慈顔安詳。座前香火缭繞,“梵音”袅袅;香客們頂禮膜拜,虔誠備至。
步出碧霞祠,向東不遠即是日觀峰。日觀峰是泰山觀日出的最佳去處。如若晴天,定能看到壯觀的日出。但是若要看日出,須在夜間登臨,四點鐘左右達到這裡,靜心等待。據說每年的五一和十一看到日出的機會最多。峰頂有迎旭亭,與三十多米的觀日長廊相銜接。峰崖處斜立一塊觀海巨石,如若登臨其上可盡欣賞旭日東升之壯麗美景。可惜事先我們沒有這方面的打算,所以也就欣賞不到日出的景象了。
下了日觀峰,我們向泰山的最高處泰山極頂——玉皇頂進發。玉皇頂是泰山主峰,又名天柱峰,因建有玉皇廟而得名。廟内玉皇殿前立有一塊“極頂石”, 标志着泰山的最高點(1546米);殿内祀有玉皇大帝銅像,神龛匾額題“柴望遺風”。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是曆代帝王登封泰山時設壇祭天之處。廟内還建有東西望亭,伫立東亭(迎旭亭),可望“旭日東升”, 伫立西亭(望河亭),可觀“黃河金帶”。
極頂上的景物還有許多,有月觀峰、瞻魯台、天燭峰、後石塢、北天門等,因時間關系,我們隻好作罷。
一路走來,我們沿途除了欣賞了泰山的諸多美景和曆史風物,還領略了許多著名的石刻與留言,像“五嶽獨尊”“置身霄漢”“昂首天外”“大好河山”“山輝川媚”“海日奇觀”“壁立萬仞”等等享譽海内的至理名句,給遊者以美的享受,也算是一種莫大的收獲。
下山的時候,我們乘坐索道至中天門,然後換乘汽車至天外村。在天外村,我們沐浴落日餘晖,再回首泰山雄姿,不覺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我們驅車回返,身心雖有些疲憊,但想到這一次是用雙腳征服了泰山,心中頗感快慰。
作于2011年春
泰山十八盤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