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是諸子并起、百家争鳴的時代,當時與儒家對立的以墨家和楊朱學派勢力最大。墨子創“兼愛”學說,楊朱創“為我”學說。面對儒、墨、楊三分鼎足之勢,孟子痛斥楊墨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他認為要正人心,必須辟楊墨。
孟子主覽群書,重視在讀書過程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他說:“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讀書治學“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應根據規律來确定正确的閱讀方法。
他對閱讀方法有一系列論述,其要點是:
一、循序漸進
孟子認為讀書治學應循序漸進,不能隻憑主觀願望而不顧客觀實際。他曾舉宋人“揠苗助長”為例,說明這種好高鹜遠的學習方法”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他又以水喻學:“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
就是說,有源的泉水日夜不停地漸漸流出來,等到水坎盈滿以後再向前進,終将達到四海,以說明逐漸積累知識、循序漸進的重要性。
二、貴在自得
孟子認為讀書學習貴在自得,必須經過自己的刻苦鑽研,才能達到融會貫通、運用自如的境界。
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
意思是說,君子依循正确的方法來得到高深的造詣,就要求他自覺地有所得。這樣就能牢固地掌握,就能積蓄很深,就能取之不盡而左右逢源。
三、意志鍛煉
孟子很重視人的意志性格的鍛煉,認為一個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要飽經磨難,“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培養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他認為一個人能夠做大事,負重任,都是從困苦患難中磨煉出米的,所以他說:“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重思存疑
孟子認為,惟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維才能認識客觀事物,有聞見而不思,等于無聞見。
他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不思則不得也”。要求不能隻把認識停留在感性階段,而必須通過思維得到事物的真實内涵。孟子還提出了“讀書存疑”的主張,強調“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五、由博反約
孟子說:“博學而詳說之,将以反說約也。”意思是說,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解說,融會貫通後再回到簡略地述說大意。
這裡的“詳說”,是指對讀物要精細研究,詳細闡釋,即所謂“把書讀得厚”;這裡的“說約”,指對讀物内容的簡明概括,由厚到薄。由博返約,要求讀書治學必先深入細緻鑽研,在此基礎上再歸納概括。
六、專心有恒
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緻志,能刻苦,能堅持,切忌三心二意,一暴十寒。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也曾舉奕秋教人學棋為例,一個專心學習,日有進步,一個“不專心緻志,則不得”,指出一個人學習不能得到滿意效果,往往并非其“智弗若”(不聰明),而是不能專心的結果。孟子還指出,專心還必須有恒。
他以掘井作喻道:“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掘井雖深未得泉水而中止,等于放棄,說明讀書不堅持到底終将落空。
人物小傳: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市)人。
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争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産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聖”。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内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