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那天,市消防總隊發來一條安全提示,大覺寺旁邊有古樹,放鞭炮時要注意防火。”海澱區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心副主任吳維介紹。
往年遇到這種情況,值班領導得先讓工作人員在系統裡調出附近的探頭,查看現場情況。再關了探頭,切換到視頻會議系統,安排屬地的蘇家坨鎮派人去現場巡視。
今年一切都變簡單了:對着指揮大廳裡的大屏幕說出“大覺寺”,系統自動調出附近探頭的實時畫面,現場一切安好。此時,視頻會議系統也同時在線,蘇家坨鎮值班人員彙報已經巡視過了,并且囑咐相關人員做好防範。
“盡在掌握,心裡一點不着急。”吳維說。
這得益于春節前剛運行的海澱城市大腦智能運營指揮中心(IOCC)。“它的建成,标志着海澱區‘城市大腦’體系成型了,下一步就是跑數據調校了。”吳維告訴記者,再問海澱“城市大腦”在哪兒?可以說,它的具象化呈現就是IOCC。
IOCC位于海澱區政府辦公樓樓内西側,面積1200平方米,空間分為視頻會議室、會商室、網絡輿情監控指揮中心、多功能指揮大廳、技術保障區五個部分。高5.8米、寬19.2米、貫通一、二層的“智慧屏”是其核心。有了這塊大屏,可以“一屏盡覽海澱”“一屏盡知海澱”。
目前,IOCC已經接入海澱全區12000路視頻探頭和10000路傳感器的信息;接入了全區249個專題地圖數據,建設了“時空一張圖”系統,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在虛拟世界裡複制了一個現實中的海澱物理空間。有了“時空一張圖”,站在大屏幕前,海澱431平方公裡的全景盡收眼底,可高空俯視全局,可拉近了通過探頭看細節,“一屏盡覽海澱”。
IOCC還接入了海澱區13個委辦局的36個業務系統。
“以環保局和氣象局的系統為例,過去各自為政,都接入城市大腦以後,我們就可以發現氣象數據和污染指數之間的相關性,根據天氣趨勢做出污染防範的預判,得到‘1 1>2’的效果。”技術人員介紹。再比如正在接入的發改委的“經濟大腦”系統和電力部門的“電力大腦”系統,它們的數據打通後,可以通過電力消耗情況,判斷經濟數據背後的能源消耗情況,得出哪些樓宇、哪些園區用最低的電耗産出了最大的經濟效益,還能通過電力數據了解複工複産複學情況。可謂“一屏盡知海澱”。
“屏幕上展示的所有内容都是‘活’的,都是即時信息。展示的時空地圖也最大限度模拟真實狀态,白天還是黑夜,晴天還是下雨都能看到。”技術人員介紹。
大屏目前可以最多同時接入50路信号,可以一邊看海澱重點地區的煙花爆竹燃放情況,一邊和各街鎮開視頻會議等。而且是語音交互,一個詞語、一個指令,大屏就能自動展示所需信息,無需人工操作電腦。
“城市運營管理從技術支撐的演進看,分四個階段:‘人拉肩扛人海戰’、一個電話兩眼摸黑奔現場的I.0階段;‘系統輔助人幹事’的2.0階段;‘系統學會幹人事’、通過AI技術實現‘算力’替代‘人力’的3.0階段;‘系統幹事人想事’的4.0階段。”吳維表示。随着IOCC的啟用,海澱城市大腦正處于3.0階段。随着系統、數據等不斷接入,學習研判不斷積累,将向4.0階段演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