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廣州非遺手工傳統文化

廣州非遺手工傳統文化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06 04:05:43

每個傳統工藝人心中,都有一件永遠在追逐和模仿的“神作”。

曾憲鵬打開玻璃櫥窗,從櫃子裡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件榄雕作品。在一顆食指粗細、長不到兩個指節的烏榄核上,他栩栩如生地複刻了“蘇東坡乘舟遊覽赤壁”的情景。船上五人須發冉冉,神情生動逼真;雕花欄杆和船艙精巧靈活,船艙兩側的小窗更是可以随意開阖;船底不過一個拇指大小的面,密密麻麻地刻着500多字的《核舟記》全文。

對曾憲鵬來說,《核舟記》裡記錄的明代匠師王叔遠所做的核舟,或許正是這樣一件“神作”。他說,眼前這件作品是他根據《核舟記》裡的描述仔細仿制而成的,“我其他的作品創意可以天馬行空,但唯獨這一件不可以。”

據介紹,一般榄核在創作前要先放置五年以上,因為新鮮的榄核中有水分,容易熱脹冷縮導緻榄雕爆裂和變形。而這顆複刻《核舟記》的榄核在被雕刻之前,已經放置了超過40年。曾憲鵬笑着說:“比我的年紀還要大。”今年,80後非遺傳承人曾憲鵬入行廣州榄雕已經有20年了。經曆了20年歲月的打磨,曾憲鵬在傳承廣州榄雕這一途上也走得足夠自信而堅定。

日前,在位于廣州市海珠區曉港公園一角的“曾氏榄雕傳承基地”,曾憲鵬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專訪,分享了他從業多年來在榄雕技藝上的心得體會,以及在非遺傳承和創新路上的思考。

廣州非遺手工傳統文化(廣州榄雕傳承教育)1

廣州榄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曾昭鴻制作的榄雕《镂空吊鍊子母宮燈》。視覺中國

榄雕場上“父子兵”

核雕,顧名思義就是在各式果核上進行雕镌。在明朝文學家魏學洢寫下《核舟記》時,核雕的技藝已達到比較成熟的水平。作為一種傳統民間工藝,江蘇、山東和廣東等地的核雕藝術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形成了各有特點的流派。

曾昭鴻是曾憲鵬的父親,父子二人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項目核雕(廣州榄雕)的代表性傳承人。廣州榄雕工藝發源自廣州增城,因自古盛産烏榄,而且核大仁小,因此廣州榄雕多以烏榄核為雕刻的基本材料。廣州榄雕注重镂空深雕,雕工細膩精微,秀麗雅緻,可以做成座件、挂件、珠串、核舟等豐富的品類。但在上世紀80年代,由于榄雕的工藝複雜、産值偏低,再加上銷路不廣,不少榄雕手工藝人紛紛轉行,導緻榄雕技藝一度“遇冷”瀕危。直到2008年,廣州榄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後,廣州榄雕才再度受到大衆關注。

上世紀70年代,曾昭鴻進入廣州大新象牙工藝廠工作,花了三年時間拜師學習榄雕技藝,從此便與榄雕結下長達五十年的不解之緣。他大膽運用镂通技法,還首創了榄雕的鑲嵌技術,創作出蟹籠、宮燈、花籃等玲珑輕巧、立體通透的榄雕作品。憑借獨特的工藝,曾昭鴻屢屢獲獎、也有許多人慕名而來購買他的作品。

兒子曾憲鵬“從小就在爸爸做榄雕的功夫桌旁長大”,對榄雕喜愛之餘,更是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傳承傳統工藝的使命。2002年,他偶然通過新聞了解到榄雕技藝已被列入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作為一名“非遺二代”的他,決心跟随父親學習并繼承廣州榄雕這項手藝。

雖然在具體的工藝上是子承父業,但曾憲鵬并非把父親所有的創作理念都原封不動地“搬”到自己身上。曾憲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他們父子二人在創作的題材上各有偏好:“我爸爸在創作題材上偏傳統和寫意,喜歡創作神話故事中的虛拟人物,還有巨大的龍船、宮燈、花籃等抽象誇張的造型;而我更偏紀實一點,喜歡創作曆史上真實出現過的事物、人物和故事場景,如編鐘、楊家将、項羽扛鼎等。”

談起構思每件榄雕的創作方向,曾憲鵬說這與榄核本身的形狀密切相關。每次大批收購回來的烏榄核都需要經過去油、室内陰幹和篩選這三大步驟。在粗略篩選的過程中,他會通過觀察榄核的形狀,大緻判斷這枚榄核适合雕刻什麼形象,預先做好分類;而在最後真正下刀前,再仔細根據榄核的線條走向定下創作的内容。

小小的榄雕,看起來容易,做起來複雜。曾憲鵬表示,在選好榄核後,如果要雕刻一件普通簡單的小件作品,大概一兩個小時内就可以做好;而如果這件榄雕工藝較為繁複、創新或者體量較大,則可能要花上好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時間是制作榄雕最寶貴的成本。

在跟随父親做了20年榄雕後,曾憲鵬認為,設計依然是他最費心考慮的一個環節。他坦言:“設計之難,難在兩個層面:一個是工藝上的難度;一個是在藝術性和市場化之間取舍。一方面,每顆榄核的形狀都是不一樣的、不規則的,因此如何把這些不規則的形狀合理化成你的作品中的一部分,十分費時、費力且考功夫;而另一方面,到底要做藝術性高但是用時更長的作品獲得小圈子裡的贊譽,還是要做簡單熟手的暢銷作品先養活自己?相信這也是大多數非遺傳承人正在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傳承創新譜新章

每逢周末,廣州市海珠區曉港公園裡的“曾氏榄雕研學傳承基地”就會變得異常熱鬧。走進基地,七八個三四年級的小朋友圍坐在桌子前,對着台燈,專注地擺弄着手裡的電動小刻刀和榄核。有的還忍不住抿起了嘴、皺起眉頭,認真得像在創作一件絕世藝術珍品。而他們的老師曾憲鵬給他們上完課,便在一旁巡視學生創作,不時俯身指導。

市民王先生趁着周末帶孩子來到曉港公園,無意中發現了此處的榄雕研學基地。他對記者表示:“可以在一個公園裡的小課堂讓孩子接受非遺傳統美學的熏陶,培養孩子開展一門高雅的興趣,是一項非常理想的課餘活動。”

對于非遺行業而言,以往傳統的手藝傳承形式多為師傅帶徒弟,但由于學藝艱苦、工資待遇低、學藝周期長,很少有年輕人入行後依然能堅持下去。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廣和宣傳廣州榄雕,曾憲鵬便與父親開始商量,如何開展一種更現代化、更簡單的傳承傳播模式,可以降低門檻,讓更多的人知道榄雕,喜歡榄雕。

曾憲鵬介紹,公園裡的這個工作室平時可以作為非遺項目榄雕的科普展覽場地向公衆開放。這裡詳細介紹了榄雕的曆史由來、所用的刀具和不同的榄核,觀衆們還可以近距離接觸到父子二人多年來創作的獲獎作品。

此外,這個工作室更是一個教學課堂。曾憲鵬通過改良傳承方式,将榄雕的三年基本功提煉為十節必修課,以效率更高的“小班教學”方式為喜歡榄雕的學員作系統性的培訓。未來如果課程結束後學員很感興趣,還可以繼續自主申請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學習。而曾憲鵬他們也驚喜地發現,這樣的榄雕培訓課程大受歡迎,來參加活動的人中,有不少是家長陪同周末放假來體驗的學齡兒童,還有很多是對這項中國的傳統工藝感興趣的外國友人。而對于希望簡單體驗榄雕的觀衆,曾憲鵬也有針對性地開設了一次性體驗班,讓人們在基本了解榄雕工藝之後,就可以上手制作一件簡單的小作品,寓教于樂。

除此之外,從2016年起開始,父子二人通過與教育部門合作,讓榄雕“走”出工作室,“走”進越秀區和海珠區的中小學校園。通過對廣州市中小學的美術老師進行再繼續教育培訓,讓老師們把榄雕技藝作為一門感受和體驗傳統文化之美的課程,帶進他們的課堂。

作為年輕的非遺傳承人,曾憲鵬深知隻有創新才能适應新的市場需求,有了市場才能真正把榄雕文化發揚光大。以往,他們隻能單靠售賣一件件榄雕作品才能賺到錢;但近年來,他緻力于開發更多與時俱進、跨界融合的文創産品,同時努力開拓“榄文化”相關的文旅項目,讓年代久遠的廣州榄雕非遺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

這幾年,曾憲鵬在永慶坊的文創店鋪中銷售自己創作的榄雕U盤、榄雕首飾,後來他們還與恩平裹粽傳承人合作研發榄角粽、與小鳳餅傳承人聯合推出月餅禮盒;而烏榄樹的榄葉經過蒸餾後,還可以做成時下年輕人喜歡的手工香皂、香薰。接下來,曾憲鵬還打算在增城正果鎮打造一個“古榄文化博物館”的文旅景點。由于正果鎮當地有一片烏榄古樹林,樹齡大多在三百年以上,因此他希望通過組織感興趣的市民到現場旅遊觀光,體驗烏榄的收成、加工,親手制作榄制品相關的食物,再加上榄雕的教學,把“文、商、旅”三者結合,給市民帶來一趟具有非遺文化氣息的生态鄉村之旅。

盡管這些非遺的創新嘗試是否會成功仍是未知之數,但曾憲鵬樂觀地表示:“現階段我對非遺做成文創和文旅結合的産品這個模式還是比較看好。雖然并不知道是否真的符合市場的需求,但我們隻要努力把自己手頭上的事情做好,就足夠了。”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