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意義

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意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0 09:26:00

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意義?作者:王曉莉核心閱讀,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意義?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意義(破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難題)1

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意義

作者:王曉莉

核心閱讀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是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指數的現實舉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将成為“十四五”時期乃至實施中長期影響農村生态環境治理的重要舉措。

2021年1月13日,農業農村部提出,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行動,也是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指數的現實舉措。但是,在過去的三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當前一些惠農工程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問題,這裡既有“錢”的問題,或者說,國家公共财政投入在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事關“人”的問題,可以講,農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内生動力不足等出現“最後一公裡”問題,導緻農村人居環境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可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将成為“十四五”時期乃至實施中長期影響農村生态環境治理的重要舉措。

“最後一公裡”現象存在的原因。鄉村振興戰略秉承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文明發展理念,内涵着生态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然而,在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等“三大工程”中仍存在“最後一公裡”現象。

在硬件方面。一是生活垃圾處理方面,“未分類直接清運”的情況占比過半,資源化利用率不足三成。對于日産垃圾上規模的縣域,焚燒發電項目深受地方政府歡迎,産生了重“集中”、輕“分類”的反向激勵。在一些缺乏發電項目或不具備發電條件的地區,仍采用簡單填埋或直接焚燒的方式,對城鎮填埋場及垃圾滲濾液處理能力造成極大壓力,二次污染嚴重。二是生活污水處理方面,地區差異非常明顯,中西部地區普遍缺乏處理設備,農民對污水處理的認識還比較淡薄。主要成因有,設備和管網建設投入高、專業管護人才缺乏、村莊過往缺乏規劃、技術過度參考城鎮經驗等。部分村莊采取了自建污水處理站或滲水井的方式,但條件簡陋,存在滲水隐患。三是衛生廁所改造方面,“一刀切”式的推進在部分地區出現了“水土不服”,甚至招緻農民的抵觸。最大的問題是用水,出現了因缺水、無法上水導緻的改而不用、用後更不衛生等情況。目前在幹旱、寒冷地區已進行試點探索,但其廣泛适用性仍待時間檢驗,不少地區的改廁進度嚴重滞後。

在軟件方面。一是工程建設中政府“大包大攬”,缺乏農民的實質性參與。在過去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期間,所取得的重大階段性成效,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投入,但相比之下,農民參與度普遍較低。調查發現,近三年來實際參與過村莊環境治理的農民僅占半數,明顯低于村兩委換屆選舉和紅白喜事的參與度。受訪的縣鄉村三級書記普遍反映,幹部“一頭熱”的現象較為普遍,甚至出現了農戶自家馬桶壞了也要找政府的情況。二是工程管護資金短缺的現象突出,缺乏長效運行維護機制。政府大多隻負責村以外的資産維護,村内的資産則主要由村集體和群衆共擔,包括保潔員工資、污水處理站建設、污水管網運行、廁所糞污抽運等。調查發現,三大工程的運維費用已成為村務支出的重頭,有的村集體甚至入不敷出,出現了拖欠保潔員工資的情況。

破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難題之策。在過去的三年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由點到面全面推開,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但是,在今後的五年行動中如何破解“最後一公裡”難題,須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并輔以本土技術支撐的治理創新機制。

首先,樹立“分布式、在地化、資源化”的農村垃圾治理理念。走出“最後一公裡”困境的根本在于治理理念的轉變,要走出盲目照搬城市的“就垃圾治理垃圾”的思維,探索化整為零、微循環再造的分布式、在地化、資源化的治理新思路。最近幾年,一些民間機構已經做成了“垃圾不出村”的零污染鄉村試點,其經驗值得重視。關鍵做法是以村為單位進行垃圾的在地化循環,支撐技術是低成本、高适用性的微生物技術,如酵素。其他有害垃圾可以采取集中回收處置。

其次,進一步完善激勵農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制度設計。一是在政策設計環節要更重視“實操性”,确保農民的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得以落實,完善信息公開渠道,切實發揮群衆監督作用。二是将農民參與情況納入基層幹部考核,與幹部獎懲、晉升等挂鈎,例如将改廁的運行使用效果和群衆滿意度納入驗收指标。三是鼓勵發展和培育專業的環境保護組織,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進社會組織,促進農民的組織化參與水平。四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志願者的帶頭示範作用,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五是鼓勵農民學習短期可見效的“小”“微”技術,如人人可參與、人人可受益的環保酵素技術。

再次,進一步健全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長效治理機制。一是明确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産權的歸屬,合理确定管護主體,在落實地方政府和職責部門、運行管理單位責任的基礎上,合理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村民等參與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的運營和管理,政府予以驗收獎補。二是持續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分類分區分内容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市場化服務機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統籌安排土地增值收益及村莊整治所獲得的占補平衡指标收益,并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鼓勵地方以縣、鄉政府或行政村為單位有效整合多方資源。此外,逐步探索建立農戶合理付費、村級組織統籌、政府适當補助的運行管護經費保障制度,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分類分區分内容探索建立以市場化服務為主導的生活污水、廁所糞污治理模式和以社會化服務為主導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三是強化農民的集體文化認同和生态環境保護意識。農村長期存在的環境髒亂差的局面得到扭轉,這可謂是農民直觀感受最強烈的村莊治理大事。要以此為契機,利用好現有的各類治理資源,鼓勵村莊多組織開展傳統文化、生态環保等相關教育活動,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綠色發展等内容納入村規民約,進一步提升農民的生态環境保護意識、參與意願和能力,降低管護成本。

來源: 學習時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