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安徽脫貧100問

安徽脫貧100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6 11:05:38

安徽脫貧100問?中新社合肥9月19日電 題:安徽小崗村奔小康見聞:從“吃不飽”到“吃得好”“倡節糧”,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安徽脫貧100問?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安徽脫貧100問(安徽小崗村奔小康見聞)1

安徽脫貧100問

中新社合肥9月19日電 題:安徽小崗村奔小康見聞:從“吃不飽”到“吃得好”“倡節糧”

中新社記者 吳蘭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嚴金昌5年前已經不再種田了。

2015年,他将自家35畝田全部流轉出去,和家人集中力量經營農家樂。

嚴金昌,中國農村改革“大包幹”的帶頭人之一。1978年12月,35歲的他和小崗村其他17戶農民一道,冒着“坐牢”風險,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紅手印,将集體土地分至每戶,首創中國農業“大包幹”,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如今,見到這位77歲老者時,身體硬朗的他在“金昌食府”内熱情地招呼着客人,分享40多年來從“吃不飽”到“吃得好”再到“倡節糧”的故事。

吃不飽 闖新路

“泥巴門,泥巴牆,泥巴洞裡喝稀湯。”是40多年前小崗村的普遍現狀;“紅薯幹,紅薯馍,離開紅薯不能活。”也成為當年小崗人的口頭禅。

據嚴金昌介紹,為解決吃飯問題,1978年12月一個寒冷的夜晚,村民們走進嚴立華的家,簽字按手印,連夜将生産隊的土地、耕牛、農具等按人頭分到各家各戶,大家種田積極性高了,實現“一年翻身,改變面貌”。

在小崗村的大包幹紀念館牆上,一組數據講述了當年“翻身”變化:從1966年到1976年,小崗村年人均口糧約200斤。1979年,實行大包幹的第一年,小崗村糧食總産量就超過13萬斤,是之前平均水平的4倍。人均收入400元(人民币,下同)是1978年的18倍。

“當年‘契約’一簽,手印一按,誰也沒想到,不僅實現了自家的吃穿不愁,還解決了中國數億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嚴金昌說

不能懶 加油幹

憑借自身的勤勞和生産能力的解放,小崗村人很快解決了“吃得飽”“吃得好”問題。

嚴金昌說,人不能懶,雖然日子好了,但還要撸起袖子加油幹!

2008年,嚴金昌家開起了農家樂,當時隻有4張桌子,人氣不旺,但種田、開店“兩手抓”,生活有奔頭。

後來,随着小崗村獲批國家4A級旅遊景區,越來越多的遊客前往小崗觀光旅遊。2018年,小崗村接待國内外遊客人次突破百萬大關,2019年達115萬人次。

嚴金昌家的“金昌食府”的生意也越來越好。閑不住的嚴金昌,除了在“金昌食府”内忙活,還管理着果園。“家裡人人都在掙錢,日子越來越紅火。”

生活再好 也要節約

在小崗村的入口處,“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小崗村”等創意農業景象映入眼簾,有民衆在這片網紅處“打卡”拍照。

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介紹,2018年12月,小崗村的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00元,同比增長21.8%。自2018年起,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連續3年分别為每名村民分紅350元、520元、580元。

當前,小崗村通過不斷深化農村關鍵領域的改革,成功從“戶戶包田有地”到“人人持股分紅”。

小崗村美了,富了,但嚴金昌和小崗村人對于糧食和田地有着一份特别情結。嚴金昌說:“當年我們是餓怕了,知道糧食得來不容易。”

“吃不疼,糟得疼。”他說,“雖說現在我是個開飯店的,不怕大肚漢,但仍然要節約糧食。”

嚴金昌認為,當前倡導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真是“說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在“金昌食府”裡,嚴金昌不時提醒客人:“吃多少,點多少,千萬不要浪費。”(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