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嬰兒對噪聲很敏感的,如果嬰兒受到巨大或突然的聲音驚吓,他會手臂向兩側伸展,手張開,然後迅速收回手臂抱在身前,,接着可能開始大哭。
另外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我家寶寶脾氣大,但是卻很膽小,聽到雷雨聲音會驚跳。”
“我家寶寶是開門、關門都會被吓到。”
“。。。”
覺得即使大人碰到突發情況都會情緒産生變化甚至驚吓,更何況是嬰兒寶寶呢!關鍵是我們如何正确看待這種情況并且及時合理地安撫寶寶。從我們家小铄铄的情況來看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反應。比如:
小時候遇到過這種情況:睡覺好好的,突然外面來了一聲汽車喇叭聲音,然後就哭起來了。這個時候我就躺下側身稍微緊點地抱着她。
有時候不知道什麼情況,半夜非常着急地大哭起來,我們就趕緊抱起來,抱在懷裡安撫;
長大一些後,如果碰到打雷等情況,就會逃到我的懷裡來,如果在床上就躲進被子蓋住自己隻露出一個頭。還會說“怕怕,怕怕”。
根據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媽媽總是用手指溫柔地觸摸寶寶的身體,爸爸常常将整個手掌放到寶寶的頭上,仿佛在宣告他将會永遠保護這個小家夥—他生命的延續。除了撫摸寶寶還有醫學上的益處。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布滿了神經末梢。當寶寶從子宮呼吸轉換成空氣呼吸時,最初的呼吸是無規則的,撫摸能夠刺激新生兒,使其呼吸盡快規律起來,這就是父母的撫摸給寶寶帶來的療效。
我們從以下幾個階段來看看寶寶在不同時期的現象: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
出生的前幾周,出生前幾周還有一種有趣的反射行為,稱為“擁抱反射”。如果嬰兒的頭部突然變換姿勢或後仰,或者受到巨大或突然的聲音驚吓,他會手臂向兩側伸展,手張開,然後迅速收回手臂抱在身前,接着可能開始大哭。擁抱反射在不同的嬰兒身上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在滿月之前最常見,2個月左右以後消失。
大概到了8-9個月:孩子有時就像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在你面前是一個開放、熱情、外向的孩子,但在不熟悉的人和物體周圍就成了一個緊張、黏人、易受驚吓的孩子。寶寶也會變得更“黏”你,這就是分離焦慮症的開始。所以爸爸媽媽們不要覺得這是什麼問題,隻是寶寶成長自然規律。所以不用擔心,分離焦慮症通常會持續多久?這種症狀通常在10個月~1歲半時達到頂峰,然後在1歲半~2歲逐漸消失。所以在1歲到1歲半這個時期,我們要充分保護好孩子,不能讓孩子受到驚吓。如果孩子不受驚吓、在祥和的環境中成長,加上補充運動所需的能量,那麼孩子會對自己力量擁有自信,即使遇到什麼不愉快的情況也不會輕易被吓得逃之夭夭。
人為的吓唬孩子或者斥責孩子
除了上訴的一些客觀原因的驚吓,我覺得更要重視的是我們人為地吓唬孩子或者斥責孩子!包括我自己也常常反思,但是有時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有一次我小铄铄發燒了去醫院,醫生看完後給開了小兒布洛芬(超過38就需要吃,被我們捏着鼻子灌了一點下去)哭的那個傷心,我們也難受。後來碰到不穿衣服,我們就說生病了要看醫生吃藥。她就怕了。 現在想想都有點後悔。我們一邊說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結果還人為的去吓唬寶寶。後來我們自己都有意思地避免這種吓唬孩子的行為,除了危險的動作我們是命令禁止。
寶寶的行為都是天性使然,比如不斷的重複的扔東西,不斷重複的把積木合起來又拆掉,不斷的把玩具弄亂,不斷的到處觸摸,這些都是寶寶探索這個世界的方式。随着不斷的接觸外界的世界,會有各種陌生的事情,陌生的東西,陌生的人,這些都會讓寶寶感覺新奇,也會有不安,甚至驚吓,有時候也會在大人看起來非常的叛逆,而出現大聲責罵孩子來制止某些行為,但是卻沒有什麼任何效果,反而讓父母感到失敗。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大人其實要做的還是上面提到的:我們要充分保護好孩子,不能讓孩子受到驚吓。如果孩子不受驚吓、在祥和的環境中成長,加上補充運動所需的能量,那麼孩子會對自己力量擁有自信,即使遇到什麼不愉快的情況也不會輕易被吓得逃之夭夭。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大部分都是認同西爾斯育兒經裡說的要和寶寶建立親密關系,那也就意味着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寶寶,需要明白寶寶的想法與大人是不同的。寶寶往往會試着去做一些在大人看起來的傻事,也往往會有一些怪念頭。作為第一次當父母的成人來說,需要了解寶寶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和能力,以及會出現不同情況的應對方式。這樣才能夠與寶寶更好地建立親密信任關系,從而成為寶寶堅強的後盾,安全的港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