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出自哪首詩?□餘世存“風來傳消息,枝頭晾春衣江河水乍暖,靜心待花期”,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一年之計在于春出自哪首詩?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餘世存
“風來傳消息,枝頭晾春衣。江河水乍暖,靜心待花期。”
中國人對春天的觀察有悠久的曆史。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從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需迎春。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緻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裡之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宋代的《夢粱錄》中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清人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裡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中國古代民間是在“立春”這一天過節,相當于現代的“春節”,而将陰曆正月初一稱為“元旦”。王安石有名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辛亥革命之後使用公曆,才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
“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春,chun,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包含了艹(木),草木春時生長;“屯”(zhun)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腫部分,即剛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萬木生長;“日”字,意味着太陽提供了生長的能量。
中國将春季稱為“萬物複蘇”的季節。北半球的春天意味着受到越來越多的太陽光直射,氣溫開始升高。随着冰雪消融,河流水位上漲。春季植物開始發芽生長,鮮花開放。冬眠的動物蘇醒,以卵過冬的動物孵化,候鳥從南方飛回北方。
《易經》中有“天雷無妄”卦,《象》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釋意為順合天時才能養育萬物。現代科學證實,電閃雷鳴既是給大地活筋通絡,又是在給大地施肥。春雷既是新生的号角,又是新生的肥料。當天下雷動之時,萬物也就随之發展自己。雷聲在天邊傳遍,萬物的精神似乎為之一震,像做好了某種準備,花朵、小草也生機勃勃。人類和自然的自處相處之道在于成己成物,管理者的責任或志向在于給當代後世提供好的環境。現代人曾經任意妄為,給生息栖居的城鎮鋼筋水泥土化,讓自己的身心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終于意識到錯誤,而有了改正。今天,中國很多地方的城鎮都有了綠地、濕地公園建設。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态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和“天然物種庫”。一個社會或區域共同體的發展,如果忽視綠地、濕地建設,就失去了春意,失去了生機。
冬去春來,這不僅是天地間的物象,也是人心的理路。人們愛尋覓春的消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于金色軟于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着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關于迎春,中國人有許多習俗。除前述的打春之外,還有報春、咬春一類的活動。在立春之日吃春盤、春餅、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蘿蔔,謂之“咬春”。杜甫寫過一首《立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至于春遊,人人心向往之,中國人更不陌生,人們稱之為踏青。春遊是詩人必詠的主題。張衡《東京賦》:“既春遊以發生,啟諸蟄於潛戶。”陸機《日出東南隅行》:“冶容不足詠,春遊良可歎!”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還有孔子贊同的夢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春天來了,全世界都對春天有一言難盡的情感。記得那首《春之聲》嗎?“小鳥甜蜜地歌唱,小丘和山谷閃耀着光彩,谷音在回響。啊,春天穿着魅力的衣裳,同我們在一起,我們沐浴着明媚的陽光,忘掉了恐懼和悲傷。在這晴朗的日子裡,我們奔跑,歡笑,遊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