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面食,好像離開了小面,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今天說的豆花面,嚴格說來也屬于小面的衍生産品,隻是把豌豆,或者肥腸澆頭變成了豆花而已。
繼而在豆花面的本身制作上,也沒有太多可以說的點。
但是一碗豆花面的正确打開方式,還是需要注意的。
面上桌後,需要在不損壞豆花的情況下,先從中間下筷子,挑起面條,豆花就自然散落在碗的周邊,而且還保持原有的大塊模樣。
這個時候,就可以一邊用筷子吃面,一邊用勺子舀豆花吃,一軟一韌,非常的搭。
記得在成都還專門吃了一款蘸汁豆花,那個口感真的記憶猶新,豆香四溢,軟軟糯糯,蘸一口麻辣油,真的爽歪歪啊!
隻是重慶豆花面的豆花,和成都的這一款蘸汁豆花,兩種豆花的形态似乎有些不同。
重慶豆花面的豆花,似乎是用内脂做的,所以看着細膩潤滑有光澤,但是水分含量也高,所以可以伴着湯汁一起吃,自身不能吸味,而且隻能用勺子舀着吃,筷子夾不起來。
而成都的蘸汁豆花,用的是鹵水點的豆花,這個豆花,看着粗糙,坑窪不平的表面,實則含水量不高,而且豆香味更濃郁,可以吸附油脂佐料,可以用筷子夾着吃。
其實說到豆花,我們在制作的時候,除了用内脂和鹵水點豆漿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常見的就是石膏。
因為鹵水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鎂和氯化鉀,他們是通過讓蛋白質變性的反應,讓豆漿記得蛋白質和水分離,才做成的豆花。
但是氯化鎂和氯化鉀是有毒的,對人體的皮膚有刺激,而且計量過大會傷害到神經。
所以一般不推薦使用鹵水,而推薦用石膏替代。
其實在商業上,還有一種做法,會更健康也更便宜,那就是用酸漿點豆漿。
這裡的酸漿就是用豆花裡舀出來的水,放一晚,自然發酵後,内含大量的益生菌的一種凝結劑。
酸漿的發酵也是需要多年經驗的,發酵不到位,點出來的豆花難凝固,發酵過了,就會有酸臭味,影響整個口感。
所以這個方法現在很少有人用。
不過,我還是聽說過有人用醋點豆腐的,之前我還專門嘗試了一下,其實也還不錯。
利用的也是酸會讓豆漿裡的蛋白質變性的原理。
估計看到這裡,有朋友會問,你說的那個内脂豆花不就是豆腐腦嗎?他和豆花就不是一個東西。
我在網上查閱資料的時候,也看到有大神專門做了解釋。
豆花和豆腐腦其實都是做豆腐的中間産物。
豆腐腦是最先出來的,比較嫩,用筷子夾不起來,隻能用勺吃。
豆腐腦再凝固一點,就是豆花,可以用筷子夾起來吃。
豆花放入模具裡面壓實更加凝固之後就是豆腐了。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些說法,有沒有疑惑之感。
我是有的。
看看這塊豆腐,凝脂如玉,吹彈可破的感覺,他就叫内酯豆腐,很明顯,這豆腐就是用内脂豆花擠壓去水凝結出來的。
而這塊豆腐,外壁粗糙,顆粒粗大,叫做老豆腐,很明顯,用内脂豆花,做不出這麼粗犷的豆腐。
所以,在我看來,豆腐腦與豆花是同一物種,都是做豆腐的中間産物。
隻是點鹵得方式和方法不一樣而已,所以最終産生的效果也大相徑庭。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吧。
感謝大家的耐心觀看,有什麼意見建議,歡迎留言,我一定一一回複。
我是三哥,一個敬畏食材,尊敬傳統,熱愛創新的美食創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