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一篇長篇抒情詩問世了,它就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離騷》。
後世文人,幾乎把所有能用來形容詩歌的溢美之辭,全用在了這首長詩上,似乎都有“不把它捧為神作不罷休”的心态。确實,《離騷》擔得起這許許多多的贊美。而屈原,也憑此詩成為了我國最牛的詩人之一。
此詩問世2000多年後多,自然要入選了中學語文課本,從此它是千古名作的同時,也成了讓學生們又愛又恨的詩。愛它是因為它寫得好,“恨”它是因為背起來太難了。全詩370多句,共2500多字的,中間還有大量的生僻字,大量的典故,别說背,就是全讀完都有難度。
筆者還記得當年我的語文老師是這樣說的:能全背下來自然最好,如果不能,那就找一些名句背一背,這個詩高考考的概率是最高的。
老式書上黑闆背景
老師這話看起來說得很輕松,不就是背千古名句嗎?但是,仔細一想,大家有就知道這個要求其實并不簡單,因為名句太多了: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這些名句,既有我們平時很少用到的詞彙,又有不少典故,對學生們來說,确實是很有難度的。屈原之所以會這麼寫,并不是他要刻意為難我們。大家要明白,《楚辭》屬于先秦文學,那時候的詩風就是如此。屈原用的這首《離騷》,本身就開了浪漫主義的先河,正如北宋文人宋祁所言:“屈宋《離騷》為辭賦之祖”,此言不虛。
不過語文老師承不欺我們也,《離騷》出現在各類試題中的概率之高,遠非其它詩作能比。這不,2020年高考全國卷又考了它。
這一次,考的是《離騷》中的一個千古名句,又一次難壞了考生。這個名句,學生們基本都會,但是這次題目出的太刁了。大家請看:
《離騷》中“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是對古代服飾的“上衣下裳”有所反映。
看上去很簡潔的題目,但事後我也問了不少高三學子,他們表示拿到這個題當時都是懵的。因為平時,他們真的很少會想到古代服飾之類的問題,這一類問題正常來說,應該是服飾曆史研究專家們考慮的問題。他們馬上就在腦子裡思考,《離騷》中的經典名句。本來高考就挺緊張的,《離騷》又那麼長,能想到“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一句已經不易,但是會不會寫“芰荷”這個詞又是另一回事了。
确實這道題出得太刁了。一般來說,考古詩詞填空題,都是考詩的上下句,但是這道題考的卻是對古詩詞的理解,而且談到了古代服飾上,這本身就兜了一個大圈子。學生們要能答對這道題,首先要會背會默這個千古名句,其次還要完全讀懂它的意思。
事實上,“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一句确實是《離騷》中最經典的名句之一。這句詩的意思是:我要把荷葉摘下來,裁剪成我的上衣;我要把荷花采下來,做成下裳。這兩句共用了兩個“以為”,讀來朗朗上口。這種寫法是《離騷》中的經典手法之一,屈原就是要用這句詩,寫出自己内心對高潔品質的追求。其中芙蓉指的是“荷花”,這一說法在古詩詞中很常見。但是“芰”這個字卻很少見,它指的菱葉,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用這個字了,這也是此題的難點之一,因為它是個生僻字。
這次高考,能出這樣一道古詩填空題,其實已經證明了對學生語文水平的考核,早就由死記硬背變成了理解加背誦。這一點,不隻體現在這道題上,也體現在作文上。
全國卷作文“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的考核,也是如此。這題出出來後,很多理科生都有抱怨,他們認為曆史課上得少,這個題明顯理科生沒有優勢,他們光是理清這些人物關系都要讀半天題目。但事實上,文科生光是聽說過這段曆史也是沒用的,還要能理解,并從中挖掘出精神内核,隻有這樣才能在高考中脫穎而出。事實上,作文題中對這段曆史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考的隻是大家的理解。
從《離騷》這道題,到作文題,都在對學生們的理解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這些題讓您來答,能得分嗎?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