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泉州傳統戲劇之一:高甲戲

泉州傳統戲劇之一:高甲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16:53:44

  高甲戲,流行于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和港、澳、台地區以及東南亞閩南華僑聚居地。高甲戲一改演幕表戲的習慣,開始進入新劇目與編演現代戲的新時期。接下來我們一起去看看泉州文化吧。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1] ,最初源于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衆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語系地區和台灣省,還流傳到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

  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醜旦戲”三大類,以武戲、醜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曆史小說和民間傳說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隻有生、旦、醜,後來又先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淨)、雜二色,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唢呐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弦、三弦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沖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将”時則與京戲不同。醜旦戲或輕松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解放後,1951年成立泉州大衆劇社(1957年改為泉州市高甲戲劇團),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 ,《桃花搭渡》、《掃秦》榮獲劇本獎和演出獎。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