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山西戲曲“奇葩”-山西北路梆子

山西戲曲“奇葩”-山西北路梆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00:55:15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在山西有名的四大梆子中,北路梆子占着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北路梆子很多相同的文化都在慢慢的走向衰竭。

  下面的山西文化帶你更加深入的了解山西北路梆子,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擴展的産物,是蒲劇北上演出留下的劇種,逐漸與當地語言和民間音樂結合融化而形成的新的劇種。北路梆子老藝人代代相傳,有幾句順口溜:“生在蒲州,長在忻州,紅火在東西兩口(指張家口至包頭一線),老死在甯武朔州。”甯武縣、朔縣一帶是山區,許多老藝人上了年紀之後,到這一帶搭班混飯,直至老死,可見這一帶是北路梆子的重要基地。過去的北路梆子演員中,不少演員是蒲州人,道白也說“蒲白”。即使本地人招收“娃娃班”,也請蒲州老師教戲。雖然北路梆子和蒲州梆子關系密切,淵源很深,但其劇目内容,表演手法,以及音樂旋律都不同于蒲州梆子。北路梆子本身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腔調高亢、激越,表演強健有力,音樂節奏直爽慷慨,表現了塞外人民強悍的性格,因而受到晉北人民的喜愛。

  北路梆子藝術基礎雄厚,生活氣息濃郁、語言通俗流暢,與此相适應,在表導演藝術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該劇種行當分為紅、黑、生、旦、醜五大行。其中胡子生、大花臉、青衣合稱“三大門”極重唱工;小生、小旦、小醜合稱“三小門”,側重表學業。

  其形成,早有“生在蒲州,長在忻州”之說。就其早期唱念用“蒲白”,設科班教戲請蒲州人,以及蒲州藝人來北路搭班唱戲、落戶等史實,可以确認它是蒲劇北上與當地語言和民間藝術融合而成。形成時間當在清代初期,其活動地區除本省忻州、雁北地區外,還流布于内蒙古、陝西省北部及河北省張家口、蔚縣等地。

  清乾隆二年(1737)七月,有“大成班”在代州鹿蹄澗演出梆子大戲《龍鳳劍》和《朱仙陣》的舞台題筆。在蔚州,“梨園子弟歌珠少,雪面參軍斜袖穿”,但官府老爺并不欣賞,因為它“不是帝京弦”而是群衆喜聞樂見的地方戲(《蔚縣志》載靳雲藩《蔚州觀劇》,在歸綏(今呼和浩特市),有山西大同的“大雲班喜唱梆子戲”的記載。可見此時梆子戲已經在晉北、内蒙一帶廣為流傳。山陝梆子北路化以後,形成一個新的劇種北路梆子。清乾隆至鹹豐間,北路梆子日趨成熟,有了固定班社、劇目、名伶和演出規例。

  清同治至抗戰前,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班社衆多,大約達百餘個。行藝數十年的班社有“三顧園”、“五梨園”、“成福班”、“同慶班”等30餘家,更有因遠去京師演出而頗負盛名的“大昌盛班”。相傳抗戰前,僅崞縣(今山西原平縣)班社就達30個之多;五台縣雖屬偏僻山區,也有7個班社。北路梆子班社之多,藝人之衆,以這一時期為最。

  當時有影響的名家多若繁星,僅進京獻藝的名伶就有:“老十三旦”侯俊山、“金蘭紅”趙玉亭、“雲遮月”劉德榮、“蓋七省”董瑞喜、“三魚旦”韓德福,以及已佚姓名的“天明亮”、”撈魚鹳”、“蓋北京”等多人。本地名角更是數不勝數,有:“五月鮮”劉明山、“十二紅”劉寶山、“六月鮮”劉玉山、“小十三旦”郭占鳌、“十六紅”焦生玉、“十三紅”馬金虎、“兩股風”郭宇清、“靈芝草”高有富。這一時期,在演唱藝術上還形成了三大流派:以大同為中心的“雲州道”(亦稱“大北路”),以代縣為中心的“代州道”(亦稱“小北路”)和以河北蔚縣為中心的“蔚州道”。它們既有共同的程式規範而又各具特色,所有名角也都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和行當需要創造了自己的風格,競相标新立異,促使北路梆子演唱愈加豐富多彩。抗戰期間,這個劇種受到日僞軍摧殘,許多藝人被迫轉業,有的被殘殺,如名藝人“小十三旦”全家在崞縣遭敵殺害,賈桂林(藝名“小電燈”)隐名埋姓做了家庭主婦,高玉貴(藝名“九歲紅”)趕了大車,也有的藝人改唱中路梆子。

  “七七事變”到新中國成立12年間,北路梆子幸賴晉綏根據地的綏蒙軍區人民劇社、二中劇社、長城劇社等延續,才未失傳。人民劇社的“二梅蘭”(雷豔雲)、“七歲紅”(馬素琴)、“海棠花”(王秀英)等名演員,輾轉綏蒙、晉綏地區演出,為保留北路梆子做出了可貴的貢獻。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省内卻沒有專業劇團。

  1954年舉行全省第一次戲曲觀摩會演前,黨和人民政府派員敦請脫離舞台生活18年的名藝人賈桂林和高玉貴、董福、安秉琪等又臨時組班參加演出,引起轟動。省委決定恢複這一劇種,1955年2月16日成立忻縣專區北路梆子劇團,這個中斷了10餘年的劇種從此複活。該團經過一年的努力,發掘、整理了傳統劇170個,也移植排演了一些優秀外來劇目,巡回演出在晉北各縣與太原、榆次等地。

  1956年赴京彙報演出,獲得首都戲劇界與觀衆好評。1959年春随山西人民赴福建前線慰問團演出,路經杭州、上海等地公演,均獲觀衆贊揚。不久,山西大同市、内蒙古包頭市、豐鎮縣、山西甯武縣、五台縣及雁北地區陸續建立北路梆子劇團,并在忻州、雁北創辦兩所戲曲學校培養後繼人才。經幾次發掘,抄錄傳統劇目400餘個,故删除。搜集整理《北路梆子音樂》兩套,以辦戲校和随院團培育兩種形式培養演員、演奏員300多人,使北路梆子煥發青春,重展雄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