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泾泾清渭是什麼意思

泾泾清渭是什麼意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1 15:30:41

泾泾清渭是什麼意思(千年清濁說泾渭)1

陝西寶雞渭河沿線,生态景觀彰顯生态之韻。 李世平攝(人民圖片)

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這兩條同發源于六盤山系的河流在中國流淌了千萬年,不僅是黃河文化發祥的主脈,也是華夏文明、中原文化的根源所在。泾渭兩河更因在陝西高陵彙合處形成“泾渭分明”的自然奇觀,并衍生為比喻界限清楚,立場鮮明的成語而千古名揚。

我的家鄉位于泾河所有大支流完成集結的陝西省長武縣,我工作生活的地方是一個因泾河而命名的縣城——泾陽縣,泾河從泾陽縣張家山沖出峽谷進入平原地區,沿泾陽縣境環繞70多公裡,出泾陽縣域13公裡後便在高陵境内彙入渭河。

走出家鄉探究竟

自古以來,關于泾渭兩河清濁的争論從未停止,作為生活在泾渭之間的子民,我一直有一個願想,有一天,我要去看看家鄉之外的泾河風情,探一探泾渭兩河千百年的清濁之争。

2009年,我夢寐已久的泾河文化之旅終于成行。在泾河源頭,我看到了完全不同于家鄉的泾河。泾源縣縱橫分布的300多條大小溪流從不同方向彙入泾河。當地人稱之為“泾河腦”的泾河正源——老龍潭内,深綠色的山峰高低錯落,連綿延伸,雲霧在山間纏繞,清水碧波時而飛落深澗,時而在石間回旋翻滾,時而又在身旁腳下清澈流淌。

老龍潭入口處的一面石牆上篆刻着一首題為《泾水真源記》的詩,作者是清朝的胡紀谟。清乾隆年間,中衛縣令胡紀谟奉旨于1790年3月勘察泾渭二源清濁,實地察看後在奏章中寫道:“凡泾水所曆之壤、石山俱見,清且漣漪,毫無泥滓。惟平涼至泾州,泾汭合流處四十裡中,南北西三面山水所歸,色與泾源少異,然不過微雜塵沙,須眉難鑒而已,迥非鹹陽渭河之黃泥耀目者可比。”可見,胡紀谟勘察的時代,是泾清渭濁的。

一路沿河循至泾渭分明所在的高陵,在2000年版的《高陵縣志》中關于泾渭的清濁是這樣叙述的:“泾河汛期含泥沙量較渭河為大,相對呈現濁水;非汛期,含泥沙較渭河為小,相對呈現清水,故在汛期是渭清泾濁,而在非汛期是泾清渭濁。”

以汛期和非汛期定位泾渭兩河的清濁不失為科學客觀之标準。然而,一條河流的清與濁、壯闊與枯竭不僅僅和自然的季節、降雨等因素相關,也和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千百年來泾渭流域人類的活動,究竟對“泾渭分明”産生了怎樣的影響?

回望曆史覓蹤迹

在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中,關于“泾渭分明”是“泾清渭濁”還是“泾濁渭清”,争論頗多。不妨以千年為限,對那些文字記載中交替反複,廣為人知、有明确記載并具代表性的三處提到泾渭分明時期人們的活動軌迹進行一次回望。

第一處提到“泾渭分明”,是兩千多年前《詩經·邶風·谷風》中“泾以渭濁,湜湜其沚”之句。泾水因渭水的注入而變得渾濁了,泾水雖然看着渾濁了,但河底還是清澈的。由此可見,兩千多年前的“泾渭分明”指的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濁,即“泾清渭濁”。

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渭河下遊就已發展為農業較發達地區,森林面積逐漸縮小,土壤自然容易受到地表徑流的侵蝕,雖然這種現象隻限于渭河的下遊地區,但已經影響到渭河整體的清澈。

而當時的泾河流域,居住在上遊的戎人還過着原始的遊牧生活,土壤侵蝕較少,因此,泾河就顯得比渭河清澈。

第二處提到“泾渭分明”,是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杜甫《秋雨歎》中“濁泾清渭何當分”的詩句,還有“旅泊窮清渭,長吟望濁泾”等,他的詩句中11次描寫泾渭變化,有7次說“濁泾”“清渭”。

北魏後期泾河上遊陸續增置郡縣,西魏時又先後在泾河大支流馬蓮河流域設置朔州(今慶陽縣)等3個州。隋唐兩代,泾河上遊人口皆較渭河上遊稠密,農業耕耘對土壤的侵蝕十分明顯。因此當時的泾河由清轉濁,也是有可能的。

而唐代的渭河流域由于吐蕃不斷騷擾,人口顯著減少,原來的森林得到保存,這自然有助于渭河的清澈。

第三處提到“泾渭分明”,就是前面說到的清代胡紀谟的結論為泾清渭濁。乾隆看到宋代文學家蘇轼詩曰“滾滾河渭濁”,元代集賢學士曹伯啟詩曰“泾清渭濁源何異”時,發現對泾渭清濁的表述,與唐代和此前的表述截然相反,這才有了胡紀谟奉旨勘察泾渭二源何清何濁的事兒。

唐代後期,泾河流域除接近源頭的段落以外,其他已經下切到前第三紀基岩。也就是說泾河的河床是石頭底,所以泾河平時是沒有泥沙的。泾河泥沙含量大,集中在雨季和汛期,那是通過侵蝕黃土高原而獲得大量泥沙。因此,若非暴雨大雨之時,河旁山坡沒有被侵蝕的土壤随水流下,則泾河中所含的泥沙就比較少些。

但是渭河流域的情況卻大不相同。渭河流淌在沖積平原上,它既沖刷,又淤積,河床是自己堆積制造的,可以自己給自己供沙。唐代中葉,長安城中所需用的巨木,已經開始要遠求之于呂梁山西黃河兩岸。到了北宋,岐山的森林已被摧毀無餘,隻剩下一條赭色的土山。由于岐山以西的秦(今甘肅天水市)、隴(今陝西隴縣)兩州山林尚相當茂盛,因而也成了采伐的集中地。渭河上遊的森林基本消失,渭河也就成為滾滾濁流了。

另外,促使唐代以後渭河轉濁也和當地降水量的變遷有一定關系。從《陝西省自然災害史料》記載的資料顯示,由北宋初年到清代末年,泾河上遊的大雨暴雨僅有14次,渭河上遊則為38次。大雨暴雨次數多,土壤侵蝕必然嚴重,泥沙順水流下,增加河水的渾濁程度。

精神财富永不滅

泾渭兩河的由清變濁,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原因,而人為的原因實際上起着更為主要的作用。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在不斷地改變,同時泾渭分明的景象也随着生态的變化而不斷地改變着,這種改變帶來的警示和啟迪值得我們深思。

可喜的是,今天的人們已經意識到了保護水源的重要性。泾河流域各縣區在不遺餘力地進行小流域治理和植樹綠化工程,而且也都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渭河流域的污染治理也大刀闊斧地展開了,這樣一來泾渭兩河都有可能趨于清澈。

也許有一天,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觀會因為兩河的清澈而消失。但它留給後人的精神财富卻永遠也不會消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