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極具特色的湖南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白倉高跷

極具特色的湖南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白倉高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2 05:54:57

  踩高跷的藝術在很久以前就有,它是一種深受人民群衆喜愛的漢族傳統娛樂項目。白倉高跷也被稱為踩高跷,它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在舞蹈者腳上綁上長長的木跷進行表演。還想更加了解白倉高跷嗎?下面的湖南文化帶你更加深入的了解白倉高跷,一起來看看吧。

  踩高跷俗稱“踩高腳”,又稱“耍高跷”。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魏晉時期已相當成熟,明清時,流傳大江南北。在白倉,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把踩2米多高的高跷當成一種傳統,一種藝術,流傳至今。關于白倉高跷的起源,己無從考究,但文字記載己有203年的曆史。據《邵陽縣志》載,鹹豐十一年(公元1806年)六月十九日,白倉賽神會、踩高跷、紮故事,複衍百戲。“白倉高跷”的突出特色是高、奇、險。

  “高”是指白倉高跷的高度,一般離地五六尺,最高可達一丈二。表演藝人踩在這樣異乎尋常的高跷上,以奇險的動作表演諧趣的情節,遠遠超出了現實生活中的形象,成為人民心中的神靈巨人。“奇”是指白倉高跷的造型奇特。人物角色多來自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以戲劇人物造型為主,化妝用色誇張古拙,形象力求生動有趣。高跷藝人們動用他們紮實的技巧,在高跷上把表演者的真腳”紮”起來,假腿動起來,真臀坐起來,假臀跷起來,以栩栩如生的奇巧技藝給人以藝術享受。

  “險”是指白倉高跷的表演難度大。高跷藝人必須具有紮實的腿腳功力和武術基礎,要經過無數次的摔爬跌倒,才能練成靈巧的表演技藝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才能在高跷上表演出耍龍舞獅、前翻後滾、騰躍盤旋等高難特技而腿不軟、心不亂、隊伍不散。才能讓觀衆驚心動魄,耳目一新。白倉高跷有文、武之分。文高跷以表演戲劇角色為主,扮相滑稽,表演風趣。武高跷以展示特技和功力為主,動作驚險,表演激烈。清代鄉土詩人高雄有詩贊曰:“高跷秧歌誇捷足,群兒聯臂欲升天”。

  白倉高跷内容豐富,場面宏大,每次表演猶如一條無形的紐帶,将十裡八鄉的鄉親父老吸聚到白倉,形成“紅男綠女,填街塞巷”的場景,呈現出一派節日歡樂景象。

  2007年,“白倉高跷”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