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洛陽發現2600多年前的古墓

洛陽發現2600多年前的古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3 21:17:06

“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河南洛陽邙山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古墓集中地和陵墓群遺址。曆經兩年的提升改造,洛陽古墓博物館于今年9月29日重新“盛裝”開館。這裡陳列着我國曆代部分典型的墓葬及古墓壁畫,各地文博愛好者們可以通過沉浸式體驗,感受我國古代喪葬文化的發展演變,了解古墓中蘊藏的曆史信息和文物故事。

對話嘉賓

朱世偉(河南省洛陽古墓博物館館長)

趙曉軍(河南省洛陽市考古研究院院長)

嚴 輝(河南省洛陽市考古研究院漢魏研究室主任)

“中國帝王谷”催生墓葬主題博物館

嚴輝:邙山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古墓集中地,彙集了從西周至清代的各種類型古代墓葬數十萬座。“邙山古墓群”泛指邙山上所有的古代墓葬,而“邙山陵墓群”則專指六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這些陵墓群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封土墓,它們構成了邙山古墓的主體。

考古及文獻資料研究表明,目前邙山陵墓群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共有24座帝王陵墓,堪稱我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也是中國帝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研究我國古代陵寝制度史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洛陽發現2600多年前的古墓(洛陽古墓群折射墓葬文化變遷)1

9月29日,河南省洛陽市,市民在改造提升後的洛陽古墓博物館參觀(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趙曉軍: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前後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統治者營建都城的同時,還要考慮選擇适合的地域來建造陵墓。而邙山位于洛陽的北部,背靠黃河,南望都城,地勢高昂開闊,自然地理環境優越。至少從東周時期開始,就是古人心目中的“風水寶地”。

王朝不斷更疊,都城不斷建設,邙山上的陵墓也就不斷累積,久而久之,形成了這樣一個“冢台林立,松柏郁郁”的曆史人文奇觀。

朱世偉:早在20世紀50年代,在洛陽的城市建設過程中,考古工作人員就發現了不少重要的古代墓葬。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考古發現的墓葬數量不斷增多,當地文物部門決定對一批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具有重要曆史、科學、藝術價值的重要墓葬進行集中複原展示和利用。于是在1984年,洛陽古墓博物館開工建設,1987年建成并對外開放。

從建成至今,洛陽古墓博物館先後科學搬遷、複原、保護、展示了涉及9個朝代的25座典型墓葬;參與發掘并原址展示了北魏宣武帝景陵;建成了國内少有的專業壁畫修複實驗室和壁畫保護庫房,已保護修複涉及11個朝代的古代壁畫600餘平方米,并且大部分已面向公衆展示。

墓葬及其随葬品、古代壁畫等文物是古代曆史的縮影,它見證了曆史變遷和文化的交流互鑒。作為國内唯一一座集帝陵、曆代典型墓葬及其附屬文物、石刻和古代壁畫為一體的大型墓葬類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從建館至今,凝結了幾代人的心血。它的建立是洛陽對文物保護、展示、利用的一次積極嘗試和有益探索,對于推進考古成果惠及大衆、教育引導民衆樹立文化遺産保護意識、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意義。

墓葬文化洋洋大觀

趙曉軍:目前我國考古所發現的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到了新石器時代,墓葬已形成一定的葬制。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墓葬形制一般較小,墓葬之間的差别也較小,多是單人葬;新石器時代中期以後,出現階級分化,導緻墓葬的形制大小、随葬品多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再到夏商周時期,随着階級分化的進一步發展,等級制度的确立,墓葬也有了更嚴格的等級區分。一些上層貴族墓葬的墓室比較宏大,有墓道,有些還有多層的棺椁,建有用于祭祀的建築,随葬品也愈發豐富,包括珍貴的青銅器、玉器、漆器、陶器等。商周時期的高等級墓葬還普遍發現有人殉、人牲,以及陪葬車馬坑。

東周時期,開始出現高大的封土堆。一般來說,墓葬地下形制越大,地表的封土就越大,這樣發展到秦漢時期,秦代和西漢的帝陵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像秦始皇陵、漢武帝的茂陵,都有高大的覆鬥形封土堆,有衆多的陪葬坑、陪葬墓,以及大量的随葬品。漢代還設有陵邑,來守護皇陵。

洛陽發現2600多年前的古墓(洛陽古墓群折射墓葬文化變遷)2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内一處搬遷複原的北宋壁畫墓内部。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從東漢開始,我國古代的陵墓制度發生了一個大的變革,一改厚葬之風,薄葬開始盛行。皇陵無論是形制規模還是随葬品的豐富程度,都出現大幅縮減。普通墓葬中随葬明器大量增加,陶豬、陶圈、水井等反映莊園經濟的生活化的器物也逐漸增多。

魏晉南北朝時期,帝陵的薄葬習俗依舊延續。隋唐時期,帝陵大多是依山為陵,個别的會單獨起封土。到了明清時期,帝陵的覆鬥形封土改為平面圓形,前面建有方城明樓,取消了寝宮。

從總體上看,我國古代的墓葬體量在秦漢時期發展到高峰,再往後,體量逐漸減小,随葬品也呈從重器、實用器向明器轉化的趨勢。

嚴輝:古人講究“事死如事生”。因此,墓葬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古代人類活動的重要遺存有兩大類,一類是聚落遺址、城址,一類就是墓葬。實際考古工作中,我們發現的城址、聚落,一般都是廢墟,要麼被毀壞廢棄,要麼被現代城市疊壓,很多東西都被破壞了。

相對來說,墓葬一般保存更為完整,能反映出古代社會的很多内容,如人們的精神信仰、文化活動、藝術審美、生活狀态等。另外,與城址類似,墓葬還能反映國家的等級制度,我們有帝陵、列侯墓、王公大臣的墓,也有平民百姓的墓。墓葬可以反映方方面面的問題,是了解古代社會面貌的重要實物證據。

朱世偉:我國墓葬文化源遠流長,它表達了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對人生永恒的追求、對孝道的遵循和對先人的報恩心理等。

通過我館的典型墓葬,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于逝者的尊重與敬畏,其實更多的是生者思想情感的反映,它是人們對逝去親人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因此,我們要繼承的是古人對于逝者的那種尊重,是“孝在當下”,應樹立“厚養薄葬”的正确生死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平時對長輩的關心、照顧和陪伴之上,而非在逝者離去後過度注重外在形式。

今天,對于中華傳統墓葬文化中一些優秀因素,應該繼承發揚,但對于那些奢侈、浪費的消極因素和封建迷信等陋習應該予以摒棄,積極改革土葬,大力發展生态葬、海葬、樹葬等更加綠色的殡葬形式,在文明節儉辦喪事的同時,也更加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多方互動,合力保護利用

趙曉軍:在我國,盜墓活動曆代都有,在東周時期的墓葬裡就曾發現漢代的盜洞。曆史上每逢社會動蕩、戰亂頻發的時期,盜墓活動就會非常猖獗。邙山上的數十萬座墓葬,都在野外分布,非常不利于防衛。20世紀二三十年代,随着隴海鐵路的通車,邙山的一大批古墓葬又遭到盜墓者的大肆洗劫,金村東周天子墓也是在那時慘遭盜掘,成為“中國考古之殇”。

近年來,随着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洛陽對于古墓的保護措施更加充分。比如,專門制定《洛陽市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對盜墓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在一些重要墓葬周圍都安裝有攝像頭和報警設施,24小時進行監測;發動當地群衆擔任文物保護員,對古墓葬進行每日巡護等等,可以說已基本上制止了盜墓行為。

洛陽發現2600多年前的古墓(洛陽古墓群折射墓葬文化變遷)3

洛陽古墓博物館内的北魏宣武帝景陵的地宮内部。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嚴輝:這些年盜墓類小說及影視劇盛行,一些群衆受此影響,對盜墓這一違法行為的認識産生偏差,對考古工作也産生了一定誤解。相對于墓葬中出土的各種器物,考古工作者更重視的是墓葬所反映的文化、社會制度等珍貴曆史信息。因此,有必要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采取志願服務、講座、陳展等形式,讓公衆特别是青少年轉變觀念,充分意識到考古并不是“挖寶”。

朱世偉:曆經兩年的提升改造,在今年9月29日,洛陽古墓博物館(河南古代壁畫館)重新開館。這次整體提升改造主要包括陳展内容的豐富、展廳面積的擴大、參觀路線的優化以及相關硬件設備和基礎設施的改善等。

下一步,我們将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做好保護展示利用工作。其一,繼續收藏、搬遷、複原、保護洛陽地區有價值的曆代墓葬,并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其二,利用高科技手段,再現古代墓葬在搬遷、保護、複原以及在埋葬等方面背後的故事,包括墓内随葬品的制作方法、科學價值以及随葬品作用意義等,使文物“活”起來;其三,以館藏資源為依托,積極開發文創産品,讓古墓博物館的特色文化“潮”起來,融入公衆的日常生活。

*本文為《半月談内部版》2022年第11期内容

半月談記者:桂娟 袁月明 / 編輯:尤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