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有資格封禅的帝王

有資格封禅的帝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02:52:33

公元前110年四月,漢武帝率群臣登泰山,舉行封禅大典,十月,改元元封。

就在長安舉城歡慶之時,八百裡外的洛陽城内,時任太史令司馬談在病榻上與世長辭,床邊痛哭的,是匆忙趕至的司馬遷。

事後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這樣記載父親的亡故:“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憤且卒。”可見,在司馬遷看來,錯過封禅大典是父親憂憤而亡的原因。

封禅是有着怎樣的魔力,能讓一代太史公因未能與其事憂憤而終,讓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八次登封泰山,讓無數帝王心存觊觎卻扭捏而不可得。

有資格封禅的帝王(千古帝王六人而已)1

泰山石刻

封禅是對天地的祭祀禮,是古代祀典中最隆盛、最莊重者,其形式是“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禅”,其目的是“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而封禅之禮是怎樣形成并發展成如此規模的呢?

封禅的含義:聚壇祀天,淨丘祭地

央視紀錄片《漢字五千年》中有這樣一句話:“漢字使我們成為我們,使漢族成為漢族,使中華成為中華。”漢字的誕生、演變之中潛藏着特定的文化背景與思想脈絡。所以,要了解封禅的曆史,首先要了解“封禅”兩字的含義。

(1)“封”字的演變

商代甲骨文中“封”寫作“豐”,象征土堆上植樹的形狀,表示封疆、疆界。周代銘文中在“豐“的基礎上增加了“又”,表示“手”,即以手植樹,合起來仍是起土成堆并在土堆上植樹作為标識之意。到了戰國,“封”字的寫法中的“又”變成了“寸”,《說文解字》将“封“解釋為:爵諸侯之土也…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

有資格封禅的帝王(千古帝王六人而已)2

可見,從商代至戰國,封字字形字義的演變中,體現了一種從起土成堆并植樹以作标識到封土以為邊界制度的發展過程。同時又逐漸引申出起土為壇,以祀神靈的意思。

這種含義并非憑空捏造。上古時期,人們有着一種樸素的泛神論觀念,認為萬物有靈,神靈無處不在。而疆界的存在,必涉及不止一方勢力,多方之間便需設立契約,達成共識,共同遵守。這時,聚壇植樹,便有了神聖意味,甚至招引神靈,作為見證。

此後,“封”的字形字義再沒有重大變化,直到封禅說形成時,才有了“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的含義,成為了封禅大禮中的一個專指名詞。

(2)“禅”字的演變

“禅”字比“封”字出現要晚,甲骨蔔辭和金文中都沒有禅字,有的是“單”字。甲骨蔔辭中的“單”指的是郊野的平地。之後,在單的基礎上出現了“墠”(shàn)字,指郊外經過人工清整過的平地,在這種平地上可進行祭祀或禮儀活動。

《禮記·祭法》記載“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墠…去壇為墠…去墠曰鬼”,可見墠比壇級别要低,“起土為壇,除地曰墠”,因為壇要起土,墠是平地,壇與封同義。“去墠曰鬼”的含義是,對于時代過于久遠的先祖,就不再以墠這種禮儀進行祭祀,而這樣的先祖就成為了鬼。成為鬼的先祖隻在大合祭時才與其他牌位共享祭祀,這便使墠有了退、讓之義。而禅字是在墠的基礎上産生的,自然也繼承了它的部分含義。

有資格封禅的帝王(千古帝王六人而已)3

禅字演變及含義

“禅”字是在戰國時期開始出現并被頻繁使用的,是代、授、繼的意思。而後在墨家、儒家、陰陽家學說影響下,出現禅讓一詞,并成為影響後代數百年的思潮,禅字的意思從此也更加固定下來。最後,同“封”一樣,有了“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的新含義,即在泰山下的小山丘上平整灑掃土地以祭地。

這便是“封”與“禅”由普遍的起土植樹、平整土地,演變成專門的有特定含義的祭禮之名的過程。

封禅的條件:盛世之主,方可與事

正是上文所提到的封、禅字義的變化,加上異姓禅代、緻物、告成等思想,最終組合成了較為系統的封禅說。它的首次出現,是在《管子》的《封禅》、《小匡》諸篇之中。

它記錄了齊桓公會盟諸侯,想以霸主之姿态進行封禅,而管仲将其成功勸止的故事。從管仲的勸谏之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帝王要想行封禅大典所需的幾個必要條件:

一是封禅之帝王必須保有四海,也就是必須是大一統國家。所以管仲說封禅要有鄗上之黍、北裡之禾、江淮之茅、東海比目魚、西海比翼鳥。言下之意,小白你雖為霸主,終究不是天下共主,不能封禅。同樣因此而不能封禅的還有前秦苻堅、北魏孝文等一方雄主。

有資格封禅的帝王(千古帝王六人而已)4

二是封禅之帝王必有煊赫的文治武功,國家需是昌平盛世。桓公欲封禅,管仲直言諷刺說嘉谷不生,蓬蒿茂盛,天下積貧積弱如此,又有何面目向上天炫耀功德業績。更不用提封禅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持,沒有相當的經濟實力,是難以支撐起封禅大典的耗費的。

三是必有祥瑞降世。管仲言封禅必有如鳳凰、麒麟、比目魚、比翼鳥等祥瑞之兆“不招而自至”,桓公之時,齊國鸱鸮頻出,這是惡兆,貿然封禅,是要獲罪天地的。祥瑞降世這一點也為後世意欲封禅之帝王絕對遵從着,如漢武帝時所謂汾水出寶鼎,嵩山之上聽到高呼萬歲的聲音等都是此套路。

有資格封禅的帝王(千古帝王六人而已)5

宋徽宗《祥瑞圖》

《管子》正是封禅出處與内涵的源起,并為後世想要封禅的帝王規定了一系列的硬性條件,也正從此書開始,封禅兩個字在中國曆史上不再平凡,成為了隻有帝王才能夠追求的至高榮耀,以緻漢昭烈帝劉備絲毫不掩飾自己的政治野心,以封、禅二字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命名,以搏一個無上的彩頭。

封禅的背景:儒道陰陽、“三教”合一

系統的封禅之說,雖然形成于戰國齊地,但封禅之事,古已有之,并且泰山封禅也非古制。

周初《天亡簋》銘文中就記載了周武王于“天室”(即嵩山)祀天的史實,但由《管子》開始,封禅之說甫一形成,就與通天之山—泰山死死綁定到了一起,而封禅說形成與發展的文化背景,就是紮根于齊魯大地的儒家、道家、陰陽家共同作用的結果。

(1)儒者養浩然

齊魯乃儒家肇興之地,也是儒學大本營。儒家三聖中,孔子山東曲阜人,孟子山東鄒城人,荀子雖為趙人,卻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祭酒一職。形成于齊魯的封禅說必然與儒家學說聯系緊密。

有資格封禅的帝王(千古帝王六人而已)6

稷下學宮

封禅報天地,明正統,祭祖先,分秩次的目的明顯受到了儒家的影響。其表現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祭祀之制。儒家重禮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之禮在禮樂系統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儒家有着精細而嚴密的祭祀禮制,而封禅本身就是一場盛大的祭禮,其祭祀對象為天地,在祭禮中規格也最高,可以說,封禅是儒家祭禮制度中“衆星拱之”的那顆北鬥。漢武帝封禅,就用儒家禮制改造了原有封禅禮儀。

二是告成之說。告成通俗理解就是帝王向上天所作的工作彙報,向上天彙報必然要有拿得出手的成績,天下一統、國家興盛是必然的條件,而這種尋求統一、向天告成的心态,既是後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尋求合法性的手段,也是儒家治國、齊家、平天下理想的題中之義。

三是禅讓之禮。前文說過,封禅之禅本就有退讓之義,禅讓即壇讓,即築土為壇舉行宗教儀式轉讓權力,壇本就是對山嶽的模仿,其神聖性就來源于山嶽崇拜,因為山有通天的作用。三皇五帝、堯舜禹湯的禅讓事迹就此被儒家搬上理念講壇,也進一步形成了封禅大典中上天與人間帝王權力交接儀式。

秦始皇首次于泰山舉行封禅大典,便是向齊魯之地的儒生咨詢封禅禮制,後對諸儒觀點廢黜不用,下山之時,遇風雨,還被儒生譏諷。可見儒家掌握封禅之禮,在當時世所公認。

有資格封禅的帝王(千古帝王六人而已)7

始皇封禅遇風雨,避雨松下,敕封該松為“五大夫”

(2)道家問長生

封禅與道家之淵源不在老莊之道,而在于神仙方術。漢武帝後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道家清靜無為的政治理念退居二線,道家也開始式微,于是其中的修身養性和長生久視開始和民間神仙方術結合,發揮出更強的生命力,最終融入到封禅大典中。

幾乎每一個站在權力巅峰,享盡人間富貴的帝王都對神仙不死之術頗為傾心。秦皇、漢武尤其熱衷于此,他們“封泰山,本因好仙,信方士之言”而“其意在久生”,

而齊國,神仙方士之說尤為興盛,“商之宗教,其祖先崇拜,在魯獨發展,而為儒學;其自然崇拜,在齊獨發展,而為神仙方士。”

齊國地處海濱,方士們大力宣揚海上有蓬萊、方丈、瀛州三仙山,山中仙人有不死之藥。而泰山恰可遙望東海,秦始皇封禅之後即“東遊海上”,“冀遇海中三山之奇藥”并最終崩于東巡還朝的路上。

有資格封禅的帝王(千古帝王六人而已)8

漢武帝舉行封禅大典前後,身邊簇擁着諸多如李少君、栾大、公孫卿等方士出謀劃策,并多次在封禅之時順道巡海求仙。由此,泰山封禅不可避免地與服食長生的道家神仙方方士術一脈聯系到一起。

(3)陰陽興谶緯

陰陽家同樣起源于齊地,由齊人鄒衍創立。其學說以陰陽、五行為核心,闡述宇宙演變和曆史興衰,創造出“五德終始”之說。而到兩漢時期,陰陽學與儒學交織,董仲舒尊儒的同時便發展了陰陽五行的禅代學說,以“天人感應”思想為漢武帝所接受。其進一步發展,則在西漢中期形成谶緯學說,經王莽的大力宣揚,最終在東漢達到頂峰。

谶是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兇的隐語、預言作為上天的啟示向人們昭示未來的吉兇禍福、治亂興衰。而“緯”即緯書,是相對四書五經的“經”而言的,是儒生假托聖人制造的,常把經義的解釋與陰陽五行、天人感應之論及各種方術迷信雜糅,以言吉兇。

有資格封禅的帝王(千古帝王六人而已)9

陰陽家五德終始說

封禅與谶緯的結合,是在漢光武帝劉秀的封禅大典中。《後漢書》記載,公元54年,在光武帝勵精圖治之下,國力日隆,群臣請求舉行封禅大典,光武以勞民傷财之由拒絕。但,僅僅兩年後,劉秀夜讀谶緯之書《河圖會昌符》,讀至“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一句時,不由大驚,認定“赤劉之九”應在自身,當即着手準備封禅之事,并以老邁之軀,親等泰山,并留下一篇充滿谶緯之語的封禅頌詞。

總之,封禅的産生是多源的,儒、道、陰陽相互影響滲透,服食長生、推賢禅讓、五德終始等學說經過漫長的交融演變,封禅制度最終成為中國古代所特有的一種曠世盛典、文化奇觀。

封禅作為祭祀中最隆盛、最莊重的典禮,自遠古以來,直至南宋,曆經兩千餘年,令無數帝王神往,最終,史書記載的泰山封禅者卻隻有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人而已,其間有魏明、宋文、梁武、隋文等欲行封禅,但都未能遂其所願。武則天更是不惜冒“宮鬧接神,有乘舊典”罪決,在高宗封禅時“率六宮以升,行禮”,最終以女性之身參與封禅,成為封禅曆史上絕無僅有之事。

有資格封禅的帝王(千古帝王六人而已)10

唐玄宗封禅圖

終于,在宋真宗鬧劇似的封禅之後,或許是以與真宗并列為恥,後世帝王再無人在泰山舉行封禅大典。封禅,這一極宏大、極莊嚴的祭祀大典終于走完其命途,壽終正寝了。但是,它仍給曆史留下了巨大的影響和引人悠然神往的遐思,成為明清至今人們探究、讨論的不朽傳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