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發于 廣東科學中心 微信公衆号
在小學的時候我們都讀過唐代詩人駱賓王(約626年—約687年)七歲時的詩作《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出生寒微,少有才名。他從中年時開始做官,曾任侍禦史(管理官吏及政府檔案的官員)。678年他因事入獄,寫了一首《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有一個序言,其中講到,蟬會退殼,象征羽化登仙;另外蟬隻飲露水,所以高潔。
//蟬真的不吃東西,隻飲露水嗎?//
蟬與許多種昆蟲一樣,有一個生命周期。從卵孵化出來的幼蟲在地下生活,以植物的根為食,經過幾次蛻殼長大後,爬出地面,再次蛻殼變成帶有翅膀的成蟲。這就是我們通常看到的蟬了。蟬有一個刺吸口器,隻能吸植物的汁液。它們的生活目的隻是尋偶、交配、産卵,之後就會死去。
圖1,蟬的生命周期
蟬有3000多種,大緻分兩類:一類的生命周期為一年,另一類的生命周期為多年。在我國常見的是一年周期蟬(annual cicada)。在美國則以多年周期蟬(periodical cicada)居多。
在美國東部有一種特别的蟬Brood X,其生命周期是17年。這個17年的生命周期是美國黑人科學家本傑明·班尼卡(Benjamin Banneker,1731-1806)發現的。班尼卡出生于馬裡蘭州一個自由黑人家庭,上過幾年小學。他自幼聰明能幹。15歲時,他從鄰居處借來一塊手表,他把手表拆開,把所有的零件都畫了圖,然後用木料做了一個大号的表。這是美國本土的第一塊機械表,這塊表整整走了20年。班尼卡愛好天文學與數學,他編寫了一本有關天文學的書,還是籌建美國首都華府的測量師之一。作為一個自由黑人,他曾多次寫信給時任美國總統的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主張黑人平權。
圖2,本傑明·班尼卡
今年(2021年)是這種17年生命周期蟬出現的年份。科學家們預計将會有數十億隻蟬從地底下爬出來。在某些地方,一英畝(約4047平方米,6.07畝)就會有數十萬隻蟬。
//為什麼是17年呢?//
17是一個素數,即不能除了1以外任何整數整除的數。這個數又稱質數。2,3,5,7,11,13,17,19,23,29都是素數。自從歐幾裡得(Euclid,約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75年)定義了素數以來,數學家們研究素數的故事已經寫成許多書本了,如《素數之戀》(Prime Obsession),《悠揚的素數》(The Music of the Primes),《素數的陰謀》(The Prime Number Conspiracy),等等。還有一本書叫做《2017年最大的素數》(圖3),全書隻印了1個素數:277,232,917-1。這個素數是2017年前發現的最大的素數,有23,249,425位,印滿了整本書。這本書居然成為2018年日本數學類暢銷書第一名。
圖3,《2017年最大的素數》及其出版社的總經理山口和男先生
素數有許多應用,例如機械工程中的齒輪設計、計算機工程中的加密、等等。在生物世界中,素數更是與種群的性命攸關。蟬既無尖牙利爪,也無厚厚的盔甲,難以保護自己。所以這個17年的素數生命周期就十分重要(圖4),它使得蟬的天敵難以追蹤。每年繁殖的天敵不可能每隔17年大量繁殖一次;幾年繁殖一次的天敵又抓不住17年這個周期。因此當蟬大量湧出地面、大量生育的時候,後代就有了更多的成活機會。除了17年生命周期的蟬,還有13年生命周期的蟬。這兩種蟬每221年才會相逢一次,相互競争資源的機會很小。
圖4,17年生命周期的蟬Brood X
為了求偶,雄性的蟬鼓足全身的力氣大聲鳴唱。蟬發聲的器官包括它頭部後面的一堆鼓膜和它的翅膀。發出的聲音可以到達90分貝。
圖5,雄性蟬的鼓膜
//分貝//
分貝(decibel)這個詞是“deci”與“bel”兩個詞的組合。前者是十進的意思,後者源于亞曆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1922)。貝爾的事迹我們将在其他的文章中介紹。
圖6,亞曆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分貝是按對數來定義的:
這裡,P1是聲波的幅值,P0是參考值。在聲學中,P0 = 0.02 mPa(millipascal)。這是人類能聽到的最輕的聲音了。圖6展示了我們生活中各種聲音的分貝值(問題:10dB的聲音有多大?)。從表中可以看到,蟬的90分貝鳴唱等于機械工廠的噪聲。蟬隻有25cm大小,這麼小的動物能夠産生這麼大的鳴響,不能不說是進化的奇迹。不過數萬隻蟬震耳欲聾的鳴唱卻是個煩擾。
圖6,我們生活中各種聲音的分貝值
//最後我們讓再回到駱賓王的故事//
684年,他參加了反武則天(624-705)的兵變,寫了《讨武曌(音“zhào”,這是武則天自己造的字,意為日月當空)檄》。這是他的另一篇傑作。武則天聽人讀這篇檄文時隻是微笑,但聽到“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驚問是誰寫的,有人說是駱賓王,武則天感歎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 檄文在最後寫到“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很有氣勢。後來兵變失敗,駱賓王不知所終。
駱賓王的詩文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流傳着。人類的文字比聲音更響亮。
人類在不斷進步。今天我們懂得的比古人多多了。我們的子孫後代一定會比我們懂得的更多。
撰文:杜如虛
排版:廖勉钰
編輯:汲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