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舊文化的變革與新文化的融合:滿族服飾

舊文化的變革與新文化的融合:滿族服飾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1-11 02:28:53

  明朝時期,滿族從通古斯遷到東北地區時,服裝仍是以布、皮兼用,直到皇太極時期,滿族的服飾才開始有了定制,之後慢慢随着時間發展。

  那麼,在滿族文化中,滿族服飾是如何變革的呢?一起随小編來看看吧!

  清代滿族基本都編入八旗,有旗人之稱,故這種滿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旗裝。式樣分男女兩種。清初男子旗裝為圓領、大襟、箭袖(馬蹄袖),四面開衩,系扣袢,腰中束帶。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禦寒保護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長到肚臍、四面開衩、對襟的短褂,俗稱馬褂(滿語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馬甲(俗稱坎肩)者。清末。由四開衩改為左右兩開衩,箭袖多改為平袖。女式旗裝基本與男袍同,隻是在領口、前襟、袖口等處鑲飾花邊,天寒時則外加馬褂或馬甲于袍外。民國年間,旗裝多改為胸襟寬松、腰身微緊、臀部稍寬、下擺略收的式樣,這種貼身合體的旗裝,更能顯示出婦女端莊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紀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裝在滿族聚居區才逐漸廢棄。

  馬蹄袖是清代滿族男女旗裝之袖式,亦稱箭袖。清初,滿族男子所服旗裝,袖口較窄,袖端多加一長可露指的半圓型獸皮(後改布質),因其狀酷似馬蹄而名之馬蹄袖。優點是征戰、打獵時射箭方便,禦寒保護手背。清中期以後,該袖式的服裝漸從便服轉為禮服,便服多為平袖,禮服仍為馬蹄袖。平時多卷起,在辦公事、喜慶節日、拜見上司、叩見長輩時,必須先左後右地放下馬蹄袖,才可行拜見禮。亦有将馬蹄袖用鈕扣系于便服袖口以為禮服之用者。滿族婦女禮服亦多為馬蹄袖式。民國年間,逐漸不用。

  窩龍帶,亦稱馬甲,實為無袖的馬褂。有領,衣長及腹,多為兩側開衩,在領、襟等邊緣處飾以各色花紋。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和棉、皮、夾、紗之分。内蒙古的滿族男子多喜琵琶襟式坎肩。其式是将衣襟縫成弧形,即襟從領口至右肩處貼胸而下,但不到底,而又左轉至肚臍處,以緻下襟缺一小截,其式是為上下馬方便之故。女式坎肩多為對襟式,對襟下端多為如意頭式,衣緣多鑲以豔麗花邊。清代該服飾窄小,多穿于旗裝内,清末以來尚寬大,多套于旗裝外。因其美觀實用,至今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滿族屯滿族鄉及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仍有年長者穿着。

  烏拉是滿族傳統的防寒靴鞋之一。以豬、牛、鹿等獸皮縫制而成。形狀為前尖後圓,鞋幫貫以六個鞋耳,鞋口近腳處墊以襯布,并用一細皮帶聯結靴耳。鞋較寬大,穿用時須在鞋中充墊“東北三寶”之一的烏拉草。由于烏拉質柔量輕,行動自如,既可防寒,又利于軍事征戰及狩獵生活,故得以沿用下來,至今在内蒙古呼倫貝爾市的一些偏僻山村還可見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