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淺談東鄉族的風俗習慣

淺談東鄉族的風俗習慣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20 01:29:16

  東鄉族是咱們當今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也是中國甘肅頗有特色的一個少數民族,曆史以及民俗都十分悠久,融合發展了多方文化,也形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東鄉族。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東鄉族的風俗習慣都有哪些。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學習學習東鄉族的風俗習慣吧!

  服飾

  東鄉族的服飾與回族有相似之處,但其特點還是頗為明顯。男子多戴平頂的無檐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藍色褲,老年人則以黑、灰、白為上。冬季穿羊皮襖,不挂布面。随着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東鄉族的服飾也在發生變化,向大衆化發展,年輕人愛穿新式時裝,舊時的一些服飾漸漸消失。

  女子服飾

  古時的婦女愛穿一種有領圈、大襟和寬袖的繡花衣服,袖口上鑲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鑲兩道繡花邊,褲管的後面開小叉,用飄帶束住褲管。逢喜慶大事,穿繡花裙子。足登後跟高寸許的繡花鞋。當時不戴蓋頭,隻戴包頭巾。後來,婦女的服飾逐漸變化。女的一般戴蓋頭,長至腰際,頭發全被遮住,隻露出臉孔。蓋頭大緻分綠、黑、白三種顔色。少女和新婚婦女戴綠綢和綠緞子蓋頭;少婦和中年女子戴黑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蓋頭,衣着都是藏青色或黑藍色布衣。青年婦女穿紅或綠的,上衣寬大,大襟在後邊,外加一件坎肩,長褲一直拖到腳面,褲管不十分寬大,約、7寸許。冬季穿棉襖褲,式樣與單衣同。嚴寒時節也穿皮襖。

  東鄉族婦女所穿襪子由黑布縫制而成,鞋子也以藍黑色居多。年輕女子多在鞋頭上繡上一些花朵。早些時期,婦女還喜愛高2寸許的木底黑跟鞋。木底高跟,用黑布包縫後绱在鞋幫上,叫木底子鞋。

  過去,年青婦女,除了帶銀耳環、銀手镯以外,頭飾胸飾很少。出嫁的新娘,不僅有頭飾、銀制的簪草頭花、五枝形的扇花緞做成的簪草,而且佩戴胸飾、銀制的牙簽子、銀牌。銀牌都是圓形的,大的像碟子,小的像銀圓。窮人家的姑娘出嫁時,沒有這些頭飾、胸飾,則向富家借用。新娘頭一次回娘家,便物歸原主。現在,婚禮上新娘則隻插幾朵絹花,原先的首飾、胸飾已成為陳迹。

  女孩子年幼時頭發周圍剃一圈,中間平分梳着兩條小辮,8歲開始留發,梳成一條辮子,結婚後挽發髻,戴一白帽,外罩蓋頭。現在的青年婦女,多喜戴高6寸至7寸的筒狀白帽子,身穿流行的時尚西裝,足蹬高跟皮鞋,也頗具魅力。

  結婚時,新娘穿“過美”。“過美”是一種前後開叉的長袍和裙子,上穿鑲有假袖的斜襟上衣,有的短衣袖口上,層層摞摞的,綴的假袖很多,以顯其富有,新娘子一般穿套褲,叫“西古”,有綁腿帶子。

  男子服飾

  男子的服裝比婦女遜色許多。上衣中間開口,一排整齊的布挽的紐扣,領高寸許,褲齊腳踝,與漢族男子所穿的小褲褂無甚分别,寒冷季節,則披上一件羊皮襖,一般不褂面子。羊皮襖分長、短兩種,長的與大氅差不多,短的與短褂相似,皮襖都是斜襟。穿短皮襖,多系一條粗布制的腰帶,這樣幹活輕便自如。

  男子喜歡頭戴号帽。号帽是一種平頂軟帽,有白的,也有黑的,多用布縫制而成,富人家則用綢或線織做成。平時所穿的襪子是布縫的套襪。鞋是自家作的布鞋、麻鞋,麻鞋是用曬幹的胡麻草編織而成的,還有用牛羊皮自制的皮鞋,叫“杭其”,鞋掌鞋幫用一張整皮子縫制,冬天裡面填草末,用來暖腳。

  過去,男子多喜穿長袍,腰系粗織的羊毛腰帶,挂有一把小刀,解放後,才漸漸改穿短裝。

  “仲白”是東鄉族男子喜用的一種禮服。“仲白”樣式,類似維吾爾族的袷袢,一種對開的大衣,暗扣,低領,一般用黑、灰色布料縫制。“仲白”須經常保持潔淨,若是不慎被穢物污染,包括人畜類尿、血和酒,必須立即清洗幹淨。因為“仲白”是上清真寺禮拜五聚禮的禮服。老年人在遇婚喪或探親訪友時,也喜穿“仲白”。

  東鄉族中老年人,到清真寺做禮拜,一般頭上都戴纏巾,這種纏巾叫“台絲達日”,其長度是九個半寸,一寸是從手指到肘前的長度。“台絲達日”一般是用白紗、黃紗或是白綢、黃綢制成。

  建築

  在改革開放以前,一般是一家一院,房屋坐北向南,以北房為上房,土木結構的平房,一門兩窗,四合院是理想的住家。山區兼挖窯洞,它具有冬暖夏涼的優點。

  室内陳設簡樸,地上靠牆放闆櫃,盛糧及衣物等,櫃面喜歡擺座鐘和茶具等,牆上挂(貼)阿文對聯,忌貼人像。現在東鄉族住房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絕大多數人家蓋有磚木結構的瓦房,有些家庭蓋起了磚混結構的二層樓房。家有電視機、桌椅闆凳、衣櫃等,有一些還有沙發、電話等,已是現代家庭,可與城市人媲美。

  莊窠

  東鄉族把居住的家院叫莊窠,莊窠多半依山而築,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牆圍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蓋屋,有的三面蓋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陽面蓋橫折的兩面房,也有的隻蓋一排房,多為土木結構的兩面房。房屋的建築除了門、窗以及梁檩椽用木制以外,其餘都用泥土砌成。

  東鄉族人蓋房打莊窠,一般沒有擇地看風水的講究。但受漢族影響,立木時,用紅布包梁。蓋房打莊窠,除了請少量木匠以外,打牆、泥水活,都由家庭鄰裡和親戚朋友幫工,先打莊窠牆,爾後蓋房,上梁時,家庭主婦拿出紅布和金銀首飾之類,包在大梁上,用幾束散麻紮住。之後,不解不取,任其久遠。家裡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間,裡經八、九尺左右,一明兩暗,上房的屋内設備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長輩的住房,一般由爺爺奶奶住。家境富裕者,如若長輩謝世了,一般把長輩的上房空着,打掃幹淨接待貴客,除了長輩住的上房之外,家中其他人住的叫“喬也格”。“喬也格”比上房簡陋,以兩間居多,家中人口多的則将“喬也格”隔成單間,砌有泥炕。東鄉屬大西北山區,一年四季都燒暖炕,炕洞都在屋外,燃料主要是牛、羊、驢糞,也有利用掃來的野坡草屑和枯樹葉作添炕燃料的。廚房設在上房與喬也格相連的角落裡,與住房分開。廚房除了做飯用之外,一般還作為洗大淨的澡堂。牛羊圈和廁所多蓋在門道的窩角裡。有的則放在低矮的攔羊牆圍成的小石園裡,遠離日常起居的卧室。廁所設在屋後,三堵牆圍成一個露天的坑,便後蓋上白土,有的另砌一個小屋作廁所。

  清真寺

  東鄉族的宗教建築大體有兩種:即清真寺(東鄉語中稱“麥赤”)和拱北。清真寺一般建在人口密度極大的市鎮或村莊,或是在村民宅舍的中間地帶。在聚居處修建清真寺,既有利于信徒就近進行宗教活動。也有利于經常觀瞻,激發神聖的宗教感情,同時它說明了清真寺是人們社會生活的中心。清真寺建築的布局一般是“三堂合一”,即禮拜堂(大殿)在中間,水堂和經堂在兩邊。其中禮拜堂的奠基較高,需拾級而上。正對大門,還建有直插雲霄的宣禮塔,用來召喚人們做禮拜。大殿的外觀建築有兩種,一種是園拱頂,園拱頂中高聳起一個小尖頂,上面配有一彎新月,高大堂皇的中央穹頂和月牙,表現出天宇的肅穆氣氛,園拱頂給人以莊嚴感,而小尖頂的月牙又給人以向上升騰的動勢。另一種是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表現出宗教與政治相結合的威嚴感。大殿内部簡潔、樸實,沒有雕塑、繪畫,象征伊斯蘭教不拜偶像,隻拜真主的宗教,為了方便于向西禮拜,大殿一律坐西朝東。

  拱北

  是東鄉族的老教各教派為其教主修建的陵墓,也是各教派的教主傳教的地方。張門門宦的拱北埋葬着十幾代教主,墓廬都是磚砌的長方形“拱子”,二尺來寬,四尺來長。下方上圓,墓背上有的還蓋有苦卑,拱北内香煙徐徐,氣氛肅穆、神秘。還有一些拱北建在高山深谷中,大多是亭子形,附帶幾棟平房。這些地方被認為是上人“卧裡”們顯留“克拉表提”(聖迹)的地方。

  婚姻家庭

  東鄉族把家叫“格兒”(蒙古語,意即“家屋”),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個别富戶也有一夫兩妻的。家庭通常由夫妻兒女組成,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祖父母住上房,父母親住廂房,兒女住單間的尕(小)房。長子結婚後才能次子結婚,長子另建新家,與父母分居。分居時,父母給兒子劃分财産土地。幼子可一直留在父母身邊,繼承權比其他兒子多一些,并為父母養老送終。父母亡故時的殡葬費,由兒子們共同負擔,父母居住的房子歸幼子所有。

  割禮

  東鄉族習俗,男孩12歲或13歲時要舉行割禮。“割禮”,穆斯林稱之為“遜奈”,是人生之途上必不可少的一項“聖行”之一,東鄉族相當重視割禮。割禮過後,便象征着受禮的人已步入青年的行列,方可以娶親結婚。

  東鄉族的婚姻,實行男娶女嫁。男子到了結婚的年齡,請媒人到女家說親,女方同意後,男方就要送“訂茶”。由男方家通過媒人向女方家送去茶、冰糖、衣物等信物組成“四色禮”,故名為“訂茶”(相當于訂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