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産分為: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既是曆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它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衆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那麼漳州文化給世界留下了什麼?
漳州木版年畫:漳州木版年畫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繁多的民間民俗活動是漳州木版年畫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年畫内容主要也是喜慶迎新和避邪兩大類。
漳州芗劇(歌仔戲):芗劇是用閩南語演唱的地方劇種,又名歌仔戲,為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曲調優美,長于抒情,音樂極具特色,民歌色彩濃郁,說唱特點明顯。
漳州布袋木偶戲:又稱“景戲”、“指花戲”、“掌中戲”,傀儡戲劇種之一。
漳州木偶雕刻:漳州木偶頭雕刻是木偶戲道具制作中的一門特殊技藝,屬于民間工藝美術,整體造型包括頭、四肢、服裝、冠盔等,木偶頭雕刻僅指頭部造型。
漳州錦歌是我省五大曲種之一,也是我市民族民間文化之瑰寶,與泉州南音并稱為閩南民間姐妹藝術之花。
東山歌冊:是一種民間文學的通俗唱本。
漳浦剪紙:漳浦剪紙最初隻是作為刺繡的底樣,随着民間民俗活動的盛行和受北方貼“窗花”等中原文化的影響,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濃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在中國民間藝術中占有一定位置。
白礁慈濟宮吳真人誕辰祭典儀式:白礁慈濟宮吳真人誕辰祭典儀式(民俗)2006年被省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雲霄紀念開漳聖王巡安民俗活動:“聖王巡安”起源于閩南“開漳聖地”雲霄威惠廟,流傳于福建、台灣及東南亞地區,是祭祀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傳統節日風俗。
東山關帝文化:每年農曆五月十三關帝聖誕期間,東山縣皆舉辦關帝文化節,研究關帝文化的專家學者,皆組團到東山參加盛典。
诏安鐵枝戲:鐵枝戲起源于唐、興于宋,由紙影戲發展而成。藝人雙手操縱三根鐵枝上的木偶進行表演,其音樂以潮州調、外江調為主,内容與流行的四平腔、傳奇相融合
華安玉雕:華安玉雕是中國民間雕塑工藝中一種新興而普及的優秀特種造型藝術,集雕、刻、塑技藝于一爐,具有實用性、裝飾性和藝術性。
土樓客家山歌:客家山歌,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浦南古傩:漳州浦南古傩,是一項具有濃厚鄉土風情的民俗舞蹈,流傳于芗城區浦南鎮。
南靖四平鑼鼓樂:四平鑼鼓是閩南山區民間音樂文化的遺存,俗稱粗鑼鼓,起源于古代的四平戲,是早期的南戲弋陽諸腔之一。
漳浦竹馬戲:竹馬戲是一種古樸而稀少的民間歌舞小戲,享有“戲曲活化石”之譽。
林前村伽藍王巡社:慶典起源于“開漳聖王”陳元光。
漳州南詞:南詞即曲調之意,與宋、元南曲相比,已是名同實異;曲體為西安鼓樂所獨有,分前後兩部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