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少數民族的服裝,都是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各民族的服裝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他們的服裝反映出當地的民族生活習俗和審美觀。那麼接下來我們來雲南彜族文化中服飾文化吧。
雲南彜族服飾的創造和發明是人類造物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彜族人民在這個過程中,依據本民族的習俗、思想、情感以及欣賞習慣,不斷變更着式樣、色彩、材質、結構等構成要素,滿足探尋美、創造美的欲望,促進了情感的抒發和新的審美形式的變化和發展。
雲南彜族服飾文化體系,是彜族勞動人民情感的表述。它以符号化視覺語彙透視出民族生活習俗、民族審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志着彜族符号性的文化選擇。服飾構成要素的變更,促進了情感和審美形式的變化和發展。民族服飾視覺情感語義的準确快速傳達,主要是通過一定的服飾造型和圖案設計等呈現出來,并體現彜族傳統審美文化體系的曆史延續。
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别有銀排花。除小涼山和雲南的彜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區的彜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彩奪目。
未婚女子多戴鮮豔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繡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彜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鬥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
彜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标志着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繡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彜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着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發一绺,漢語稱為“天菩薩”,彜語稱為“子爾”。這是彜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餘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椎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閑暇把胡須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