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以嘗試進行古詩詞吟唱,化難為易,激發興趣。以往在教學古詩詞時,總是強化理解詩意,背誦詩句,抄詩默詩,學生對此索然不感興趣,因此,漸漸地産生了厭煩的情緒。可以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把古詩詞配上旋律,變成了歌曲,學生十分樂于接受。
2、再次、培養良好的誦讀古詩的習慣,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誦讀古詩也不例外,因此教師要特别注意培養學生正确的誦讀習慣。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确、流利地讀。要用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複字句,不讀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礎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讀,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朗讀時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做到“七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颠倒,不重複,不唱讀(拖尾韻),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再次,“一天不練口生”,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練就紮實的誦讀本領,一定要保證多讀多練。誦讀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得多了,詩句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内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詩句的感受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3、最後一點、可以從導入環節入手,激趣學生的學習興趣。生動有趣的導入,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的開端相當于成功一半,所以在學習古詩的時候,特别要注意導入的運用。了解詩人的相關故事,給古詩的學習增添色彩。可他們關于古代詩人的故事知道的很少,非常感興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