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老爺是潮汕地區的民間傳統習俗。是一種對神的祭祀活動。而且這項民間習俗的曆史悠久,影響十分廣泛。而且在廣東文化中,在不同的時節需要拜不同的“老爺”範圍很廣,所以涉及的神仙很多。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這個祭祀活動吧!
“拜老爺”是潮汕地區一種傳統的民間風俗,是一種對神的祭祀活動。其曆史悠久,祭祀對象龐雜,影響非常廣泛。由于曆經千百年的民間崇拜和神化,以及曆代統治者的喧染、利用,祭拜老爺及其場所(老爺宮)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說起這潮汕人“拜老爺”,學問實在太大了,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老爺”要拜,範圍之廣,涉及的神仙之多,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每月除了初一十五要拜家裡的地主爺之外,一年裡還有天公(玉皇大帝)、佛祖(如來佛祖)、觀音娘娘、土地公公、财神、月娘(月神)、門神、祖宗……特别是正月裡,拜老爺更是頭等大事,事關家宅一年興衰,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幾乎每隔兩三天就要拜一次,場景堪稱盛大。
相比于拜佛等宗教活動,“拜老爺”更具地方性和靈活性。“拜老爺”的活動時間是以農曆為标準。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兩天為固定的祭祀時間。這兩天一般在家裡舉行,形式較簡單。主要是祭祀地主爺和天公,擺上香爐,燭台,和供品,燒香祈禱後再燒冥紙。除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神的誕生日,形式隆重且莊嚴。
例如天公誕日,土地公誕日,尤其是正月,“拜老爺”不僅活動多而且規模大。家裡要祭祀,還要到“老爺宮”去祭祀。供品也要講究,有三牲:豬,雞,魚;有特定做的潮汕粿食,如發粿,乒乓粿,桃粿等,有各種新鮮生果,還有必備的鹵鵝。每個村有各自規模盛大的“迎老爺”活動,寺廟要供奉超大型的香,請歌仔戲表演,有儀仗隊遊行,放鞭炮煙花等。
“拜老爺”除了燒香燒冥紙外,也有“問杯”形式。拿兩片由竹頭或木頭制成的杯,祈禱後摔到地上。如果兩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兩面都成正面,則是“穩杯”,都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則為“聖杯”,是吉兆,預示着祈告内容可以實現。這種形式也用于跟神的對話,聖杯則表示神靈同意你的請求,反之,則不同意你的請求。
祭拜神明,是中國人乃至全人類都存在的現象,潮汕人也一樣,如《東裡志》(陳天資,明萬曆二年)所雲:“粵俗尚貴,祠廟興矣”。在潮汕地區存在着成千上萬的大小神廟,神廟裡供奉的神明,有自然神明(天地父母、太陽神、月神、風雨雷電諸神、山川河流動植物諸神……)佛門諸神、道教諸神、帝王聖賢英烈清官等等。
每逢初一、十五,可見提籃擔筐的婦女們,奔走于各個廟宇之間,虔誠膜拜。神明在潮汕統稱為“老爺”,為何潮人會如此的癡迷神明崇拜,而且是多個神明一起供奉呢。應該來說有一定的地理與曆史原因,潮汕地處沿海地區,也屬南蠻之地,自古以來天災較多,且文化發展較遲,原始宗教思想基礎導緻了信神。
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思維概念,當人們在遇見自身無力支配的命運時,便容易萌發信神心态,人們所以信神、祀神,無論是偶像或自然形象,都是由于認為這樣做是對自己有用處和好處的,企望“有求必應”才去拜祭,究其原因主要有:畏懼心理、保險心理、娛樂消遣心理、偶像崇拜的心理等等。
拜神這種東西其實是很難定位的,說它是封建迷信可以,說它是一種信仰也可以。信仰是一種好東西,人不能沒有信仰,人總要有一些精神寄托與精神力量支持,但信仰得太過的時候便成了迷信。現今的潮汕人同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樣。
雖認為世界沒有神,但拜一拜神也無妨,起碼得到心靈上的安撫,所謂“甯信其有,不信其無”,潮汕的這種信仰崇拜基本上承續了漢人對社會的各種傳統信仰。而由于種種的拜祭活動使得潮汕的神多了起來,神廟也随着多了起來,并漸漸成為民俗文化中一個典型的、有特色的組成部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