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處我國與西亞的交接處,維吾爾族文化融合了西亞文化和我國傳統文化。維吾爾族能歌善舞,他們喜歡用歌聲和舞蹈來迎接遠方來的朋友。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為大家介紹一下維吾爾族的多朗舞。
多朗舞大約形成于公元十六世紀,即熱爾羌漢國第二代王熱西德漢時期(公元一五三三—一五七零年),在古西域樂舞基礎上,融會了多朗人的生活動态和堅毅的性格,反映出多朗人勇于戰天鬥地的風貌,繼承了公元七—十二世紀西域樂舞技藝。
多朗多朗是維吾爾語音譯,漢語有多朗、多浪、刀朗、多蘭、都蘭、朵蘭的記法。多朗人的舞蹈--多朗舞,是維吾爾族曆史悠久、形式完整、動作粗犷矯健的禮俗性民間舞蹈,流傳于葉爾羌河畔的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地區。
新疆塔裡木盆地周圍的居民,從公元九世紀開始,經曆了漫長的民族融合與維吾爾化的過程,一些原有居民的族稱、語言、文字逐漸消失了,他們共同使用維吾爾族語言文字,形成了近代維吾爾族。原有居民的農耕、種植與外來民族的遊獵、畜牧生活、演變為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生活,原有的農耕文化與外來的草原文化融合為多朗舞特有的綠洲文化特征。
多朗舞民族方面:多朗與蒙古部落有關。公元十三世紀以後,随成吉思汗西征的蒙古部落中,有些部落與西域當地人融合,并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改變了蒙古人的遊牧風習,開始了定居的農耕生活;廢棄了原有的語言,而使用了維吾爾語;改變了原來薩滿教的自然崇拜,而信奉了伊斯蘭教,成為後來的多朗人。因此,多朗人是新疆塔裡木盆地維吾爾化的當地居民和維吾爾化的蒙古部落的民族融合體,是維吾爾族的成員。至今,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地區,仍有一部分自稱為多朗人的維吾爾族。至于多朗一詞的由來也與蒙古部落有關。據一些突厥語學者推斷,它可能源于蒙古杜格拉特部落的名稱,多朗一詞為杜格拉特的音轉。公元十五世紀以後,杜格拉特部落一直掌握着東察合台汗國的實權,尤其是對新疆南部地區的政治、文化影響很大。
地域方面:多朗人居住區曾是蒙古部落的聚居地,這一點可從地名中、傳說中找到例證。例如:多朗人聚居的麥蓋提縣,其名稱就與十三世紀蒙古蔑兒乞惕部落名稱有關,《蒙古秘史》一書中,曾多處記載成吉思汗與蔑兒乞惕部落的交往。該書中記述了蔑兒乞惕部落首領答亦兀孫,曾把女兒忽闌獻給成吉思汗作後妃。附又據麥蓋提地區老人們介紹:麥蓋提,是以三百多年前當地一位叫作“麥爾蓋提”王的名字兒為地名,并沿用至今的。此說法正好與曆史上蔑兒乞惕部落名稱相印證。
文化方面:多朗地區在塔裡木盆地西緣的絲綢古道上,自古盛行歌舞,文化上受到中原文化和印度、伊朗等文化的影響。東察合台汗國時期,樂舞古風依然盛行,并且融入了蒙古部落的草原文化,使其樂舞風格不同其他地區。由于多朗地區靠近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邊緣,交通不便,受外來影響較小,所以原西域樂舞的一些形式得以保存下來。
你可能也會喜歡:
壯族人民的主要交際:壯族語言文字
壯族文化:螞拐節的習俗
彜族年,彜族的傳統節日
内容豐富的彜族風俗與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