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民族特色的鄂倫春族民間文化你看過嗎?鄂倫春族的舞蹈與熊分不開關系。他們既有與熊相愛相殺的傳說,如今他們的民族舞蹈也被稱為“鬥熊舞”。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到鄂倫春族文化去看看鄂倫春族的舞蹈吧!
鄂倫春人與熊的傳說
鬥熊舞形成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人們模拟黑熊在搏鬥時的一種動作,較粗犷簡單。二是由于鄂倫春人早期對熊的崇拜,認為熊和他們有着血緣關系。鄂倫春人對熊不能直呼其名,要叫“雅亞”“即祖父 或“太帖”“即祖母 ,有的地區又稱熊為“阿瑪哈”即舅舅或伯父之意 。過去對熊也有禁獵的習慣,獵人為了自衛打死熊,也要舉行一套完整的風葬儀式進行祭祀。
鄂倫春人對熊的崇拜遺迹,尚有許多還保留在傳說和現實生活中。如述說有一獵人被一母熊抓去,居山洞多年,并生下一隻小熊,獵人想逃走,但母熊嚴加看守難以脫身。于是獵人生出一計:每當外出砍柴速去速回,時間長了母熊防範稍懈,獵人乘機逃至江邊,自制木筏順水而去。黃昏時,母熊返回,見獵人逃走,即帶小熊順足迹追至江邊,順水奔跑,追上獵人吼叫不止,任母熊怎樣呼喊,獵人也不回頭。母熊跳不上木筏,一怒之下竟将小熊撕為兩半,一半扔向獵人,一半抱在懷中哭嚎許久。被撕成兩半的小熊,随母者為熊,随父者就成了鄂倫春人了。
這雖然是一個傳說,但過去的鄂倫春人确信他們與熊是有血緣關系的,所以在圖騰崇拜全盛時期,鄂倫春人是不獵取熊的。後來随着人們宗教觀念不斷發展變化,尤其從飼養生畜後,鄂倫春人對禁止獵熊的習慣就逐漸放松了。所以每當人們跳起黑熊搏鬥舞時,是有多種複雜思想感情的,正因為如此,該舞盛行至今。
鬥熊舞的基本步伐
民間舞蹈作為傳承鄂倫春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其重要價值就是它以一種舞蹈的形式記錄了鄂倫春人從狩獵和采集的原始生态發展、演繹的進程。鄂倫春族鬥熊舞正是以這種模仿動物形态的舞蹈,彌補了鄂倫春族沒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鬥熊舞為我們提供和印證了彌足珍貴的鄂倫春原始狩獵時代的基本生産生活形态特征,為研究民族學、民俗學、人類曆史學、民族宗教學、人文藝術等社會學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民俗行為藝術的寶貴資料。
鬥熊舞的基本步伐有拖步、搏鬥士步伐等,一般為二人對舞,模拟黑熊形象。鬥熊舞多與歌謠相連,舞蹈者一般不用伴奏,邊歌邊舞。舞曲經常以“額呼蘭德”、“額乎德乎”、“介邊介回”等詞為襯詞,同時還以“哲黑哲”、“加黑加”、“達乎達乎”之類襯詞作為伴奏的節奏呼号。
鬥熊舞也可由三人表演,不分性别,也不論年齡和社會地位都可以跳。舞蹈開始時三人站成品字形,其中,左右二人面對面站立,上身略向前傾斜,兩膝略向前屈,兩手放在膝蓋上,兩足跳躍不息,同時兩肩和頭部左右搖擺,嘴裡發出“吼吼吼”的粗重聲音。第三個人在旁也以同樣的動作參加進去,并勸解兩個正在用下巴做出襲擊對方肩部的舞者,情緒高昂,動作勇健有力。
黑熊搏鬥舞産生較早,流傳很廣泛,遜克縣新鄂村、呼瑪縣十八站或鄂倫春族自治旗境内各獵民村都有人會跳這種舞蹈。鬥熊舞是一種集體育、舞蹈、美學與童趣為一體的民間表演形式,動作既優美又穩健,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