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雕技藝是我國衆多民間文化中的一種,它的出現為我國的傳統文化添上了濃重的色彩。磚雕的技藝主要流行語我國的撒拉族、回族以及東鄉族等地。他們将磚雕技藝加上當地的特色變得精美絕倫。下面的東鄉族文化為您帶來東鄉族的磚雕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一、曆史:磚雕是我國民間一門獨特的傳統建築雕刻藝術。它的曆史源遠流長,始于秦漢時代的畫像磚。畫像磚采用摸印的方法,使磚坯上形成浮雕的圖案,《府志》上贊曰:"技藝皆精。"甘肅省臨夏位于隴南夏河之畔,這裡的建築磚雕藝術形成了以回族為主體又融合其他民族傳統的獨特風格。臨夏磚雕藝術是從漢代祠堂、墓室、宮殿等建築物上的畫像磚、畫像石雕刻演化發展而來的。據考證,臨夏地區磚雕藝術源于北宋初期,明清時日趨成熟,至現代則日趨完善。
因為戰亂,名族遷徙等諸多原因,臨夏早期磚雕作品已很難尋覓,目前所指的主要是臨夏地區出土的宋金磚墓中,紅園路、銅匠莊、鄧家莊、和政縣楊馬家莊等地均發掘出的宋金磚墓,但在一九八零年臨夏南隴出土的錦衣校尉王吉墓,結構為仿木券頂式正方形磚雕單室,飛檐、鬥拱、滴水下面有各種動物和人物情景圖樣。其中表現花卉動物的最多,主要有荷花、牡丹、奔馬、飛龍、翔鹿、麒麟等,大多是中國民間吉祥圖樣心理的表達。
再到明清時期,磚雕藝術人才輩出,風格簡約質樸,内容豐富多姿,工藝精細,臨夏磚雕在西北聲譽極高,顯示出撒拉族、回族、保安族等組成的伊斯蘭文化。伊斯蘭教在中國興起,擅長雕刻工藝的撒拉族、回族、保安族人民把漢族傳統雕刻工藝與伊斯蘭文化恰當結合,形成别具一格的磚雕藝術風格。臨夏磚雕主要用于拱北、清真寺的裝飾,但大多人民也應用到自己房舍上面。河州是(臨夏古稱)絲綢之路的重要經過地,明清時茶馬賈商雲集,他們因為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的束縛,“庶民廬舍……不許用拱鬥,飾彩色。”(《明史·輿服志》)即使再有财産,也不敢用上等材料修建裝飾屋舍,隻好使用磚為材料,做出各種圖案來裝置屋舍、清真寺等,以此來标榜财富,從客觀上促進了臨夏磚雕藝術的發展。
民國時磚雕藝術達到鼎盛時期,制磚業和磚雕業都頗具規模,臨夏磚雕吸收了中國畫和木雕的技藝,風格轉變為細膩繁複,一幅作品可以雕出好幾個層次,構圖嚴謹,較大的還要做凸出的回紋,四周有幾何紋圖案,美不勝收。在現代,保存較完整的作品在臨夏東公館(圖五建于20世紀30年代),原為國民黨河西督辦回族政要馬步青的私人官邸,房屋構造以四合院為主,其牆壁有189副大大小小的磚雕藝術品,有提拔、花鳥(圖一)、山水等花樣衆多,其中以《江山圖》(圖三)為代表作,此作長2.5米,高2米,由二十四塊厚7厘米,寬25厘米的方磚組成,位于東公館處于中心天庭影壁的最大的一塊磚雕的正中。
畫面上紅日當空,江河萬裡,群山聳立,青松勁拔,波光粼粼,白帆點點,表現出蔚為壯觀的祖國萬裡江山。此外,在畫面四周的影壁上,上有磚雕房脊,下有雕花座台,四周字環繞之。整幅作品以宏偉的篇幅,豐富的畫面和高超的技藝令人歎服。
二、技藝:在技法上采用雕刻和镂空相結合的手法,或圓雕或半圓雕,使其躍出畫面,層次分明,立體感強。而次要部位和襯景,則用浮雕方式處理。在構思上,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使用的材料取自于專門用于土窯燒制的細膩的“綿磚”。制作這樣的磚需要幼稚的泥土,先在麻布或細網上用水洗,以除去雜質和沙粒,調和成泥巴,再用木制的模具打坯成型,曬幹進窯焙燒。用這種泥土制成的磚密度極高,而硬度适中,是雕刻圖案的好材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