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化經曆千年的曆史變換,依舊栩栩如生,侗族人民是古越人的後裔,所以無論是民族文化還是生活習性都傳承了上千年。侗族大歌以一種集體大合唱的形式,向世界展現侗族的獨特魅力。侗族大歌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唱出了一個民族的天籁之音。下面大家随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成為侗族傳統文化在當代活态的重要見證
一方面在侗族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傳統侗族文化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漢化”和“現代化”成為侗家年輕人有意無意追逐的目标;另一方面,以大歌傳統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風習并沒有在侗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雖然歌會一年不如一年熱鬧,但仍會吸引族人的參與和熱情。顯然,這一傳統在當代呈現得越鮮明,侗族在諸民族中便會獲得越獨立的族群形象。
成為侗族本文化在當代得以延續的重要載體
侗家本來“傳歌不傳文”,與大歌相關的種種言說與行動均是其延續本文化的傳統方式。随着當代“書寫”、“圖像”文化對侗寨的滲透,大歌傳統以“口傳心授”和“集體展演”的特殊傳承方式維護了一個族群文化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更重要的是,與歌唱相關的社區組織和傳統風習将一種侗人特有的“傳統心性”傳遞到每個族人的生命曆程之中。
成為當代侗人獲得文化雙語能力重要管道
随着學校教育的普及,侗家孩子均别無選擇的接受系統的漢文化教育。學校相對于侗寨社區的知識斷裂和環境封閉,造成了孩子們對本文化不可避免疏離。而民間持續的大歌傳統為孩子們理解、習得并實踐本文化提供了動力及場景,為侗人不忘傳統并熟練掌握侗漢兩種語言及文化提供了基礎保障。
成為聯系當代不同輩分族人間的重要紐帶
當代侗族社區的變遷速度,造成了年輕一代侗人與老一輩不一樣的成長經曆和生活空間。青年人生活在信息煩雜的當代社會,有更多與外文化交流的機會且完全可以選擇傳統以外的生活方式。生活背景的差别極易在不同輩分的侗人間造成文化上的沖突和誤解。強調全民習得和全民參與的大歌傳統,迫使年輕人參與到族人的語境和傳統生活中,這對于幾代人之間在一個公共認同的語境中互相理解和交流是極其重要的。
成為當代南北侗族共同認同的重要文化标志
随着大歌被外來研究者的發現、研究和開發以及在中國許多重要城市乃至世界重要城市的公開演出,越來越多的外族人開始了解大歌的獨特魅力并将其作為侗族整體文化的典型代表。這一文化現象的由外而内的影響是——已經不唱甚至原本就不唱大歌的侗族社區和侗族人開始将大歌作為自己的文化符号,接受這一歌唱形式為南北侗族共同的族群象征和300萬侗胞共同的心理認同對象。無論大歌經過怎樣的變容,誰在唱、在哪裡唱、唱給誰,它都是“‘我們’侗族傳統文化的”最典型的口頭标志。
2013年,侗鄉兒女通過多種表演方式,讓這一東方民族文化和藝術的瑰寶不斷發揚光大,不僅走出侗鄉,走進了都市,還走出國門,蜚聲海内外。
您可能還會喜歡:
詳解:滿族人不吃狗肉傳說
苗族文化:苗族獨木龍舟節
彜族文化:彜族摸奶節特色
蒙古族:顔色象征是什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