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安斌 東西兒童教育 2022-10-23 發表于四川
大家好,我是安斌。
一直以來,我都很推薦家長給孩子讀這樣一部經典。
這部經典誕生在中華民族的春天,它像春風一樣直抵人心,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像春草一樣清新素樸。
我說的這部經典,就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可以說,《詩經》奠定了中國文化:
最基本的情感基調
最高級的審美趣味
最醇厚的德性光輝
讀懂了《詩經》,就和中國文化有了心靈上的契合,也就可以随之讀懂大多數中國古典詩詞。
讀《詩經》這個事兒如此重要,所以連孔子他老人家也不厭其煩地說了不止三遍。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從孔子關于《詩經》的言論中,挑了三句最貼近孩子的,跟大家分享~
/ 01 /
"不學《詩》, 無以言"
“不學《詩》,無以言”出自《論語·季氏》,意思是:不學《詩經》,就不會說話。
這個話是孔子對自己的兒子孔鯉說的。
孔鯉出生的時候,魯昭公派人送來一條大鯉魚表示祝賀,孔子認為這是莫大的榮幸,就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有一天,孔子一個人站着出神。
孔鯉小步快走,匆匆經過。
大概這天孔鯉要出去玩,不得已經過庭院,滿心希望不要引起注意,結果還是老爸叫住了。
然後孔子問話了:“學《詩》乎?”
學《詩經》了嗎?
敢情兒子不是自己教的,學沒學《詩經》,孔子也不知道。
孔鯉隻好說,“還沒有。”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詩經》,就不會說話。
于是,孔鯉就乖乖回去學《詩經》了。
因為這個故事,“鯉庭”“庭訓”就成了家庭教育的代名詞。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自有他的道理。
在春秋的外交中有一種“賦詩”的傳統,所謂賦詩并不一定是創作詩歌,更多的是引用《詩經》中句子,進行交涉、酬答,含蓄委婉地表達外交辭令,因此《詩經》是先秦貴族的必修功課。
比如,春秋末年,伍子胥為了報父兄之仇,帶着吳國軍隊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一時間楚國幾乎亡國。
楚國的大夫申包胥跑到秦國,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終于感動了秦哀公,秦國決定出兵救楚。
為了向申包胥表達自己與楚國同仇敵忾的決心,秦哀公賦了一首《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一首《無衣》,免除了楚國亡國的噩運。
這種“賦詩”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了後代,比如古人常常通過詩來寄托一些隐微的情感。
唐玄宗時的名相張九齡受到奸臣李林甫的猜忌,為免遭其迫害,張九齡寫了一首《詠燕》以寄意。
詠燕
張九齡〔唐代〕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暫來。
豈知泥滓賤,隻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海燕本是多麼渺小,
趁着春天偶然到來。
忘了自己出身微賤,
隻見玉堂大門打開。
雙雙飛進繡樓朱戶,
幾回徘徊高車華軒。
本無意于與人争鬥,
鷹隼切莫把我忌猜。
李林甫看到這首詩,知道張九齡無意與自己争鬥,不久必退,便沒有繼續陷害他。
“不學《詩》,無以言”,就是說學習《詩經》可以讓語言表達含蓄優雅。
/ 02 /
"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這句話出自《論語·陽貨》。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詩經》的比興手法,常常就眼前的景物展開聯想,所以詩句中會有很多鳥獸草木的名字。
有人仔細統計了《詩經》中的草木蟲魚數量,共計有113種草,75種木,39種鳥,67種獸,29種蟲,20種魚。
比如《詩經·周南·關雎》: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菜,龍膽科的草本植物,别名水荷葉,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中。葉片形睡蓮,小巧别緻,鮮黃色花朵挺出水面。
再比如《豳風·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倉庚,指的就是黃莺,一種叫聲悅耳的中型雀類。
延續着《詩經》的傳統,鳥獸草木一直是中國古詩詞吟詠的對象。
比如蘇轼《惠崇春江曉景》寫初春的消息:
惠崇春江曉景
蘇轼〔宋代〕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再比如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寫初夏的時令: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
範成大〔宋代〕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蛱蝶飛。
古代讀書人追求博物廣知,因為在他們看來,天人合一,萬物一體,道無處不在。
正如南宋詞人辛棄疾所說: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鹧鸪天·博山寺作
古人正是從對一鳥一獸、一草一木的細微體察中,感受着天地的仁心。
/ 03 /
"溫柔敦厚 ,《詩》教也"
“溫柔敦厚,《詩》教也”出自《禮記·經解》,意思是:《詩經》的教誨,使人溫柔敦厚。
啥是溫柔敦厚呢?
儒家講究中庸之道,溫柔敦厚,就是情感中和,有所節制。
用孔子的話說就是: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快樂而不流于過分,悲哀而不陷入慘傷。
比如《詩經·周南·卷耳》寫一個婦人懷念在外遠行的丈夫: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登上那高高山岡,馬兒病得眼發黃。姑且大杯斟滿酒,免我心中長悲傷。
雖然很悲傷,但還是姑且借酒消愁,強打精神。
再比如中秋節我們讀的蘇轼的《水調歌頭》。
雖然獨在異鄉,思念親人,蘇轼沒有陷入哀傷,而是筆鋒一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也許你要問了,詩歌不是表情達意的嗎?不放飛自我怎麼能酣暢淋漓呢?
其實,過于激烈的表達反而容易流于膚淺,情感加以節制會顯得更加深厚。
就像清淺湍急的溪水在石間流過,會發出震耳巨響;長江大河無邊無際、深不可測,反而會悄然無聲。
“溫柔敦厚,詩教也”,這是《詩經》為中國人奠定的情感基調。
這個情感基調,讓中國人高興的時候不至于忘形,悲傷的時候也不至于消沉。
讀《詩經》,就是最好的情感教育。
EASTWEST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了孔子關于《詩經》的三句話:
“不學《詩》,無以言”
——表達優雅
“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博物廣知
“溫柔敦厚,《詩》教也”
——情感醇厚
看得出來,《詩經》不僅僅是語言文學,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
所以,再次推薦大家讓孩子讀《詩經》。
我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
《詩經》的文字太古奧,孩子讀起來有困難怎麼辦?
就我的經驗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問題。
因為對于剛開始讀經典的孩子,不求甚解、隻管誦讀的态度是最好的。
既然不求甚解,無論語言文字是難是易,隻要解決讀音的問題,對于孩子來說無非都是聲音和圖像,并沒有本質差别。
所以,最好找有注音的讀本,配合聽音頻來讀。
比如中華書局就出有誦讀本。
如果想保證注音的權威性,可以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程俊英先生注釋的《詩經譯注》,不過因為這本書的注音在注釋裡面,而且主要是針對難字,讀的時候稍微費一些事,我建議家長可以幫孩子先标注好讀音。
聽孔子的話,還等什麼,趕快讀起來吧!
文章圖片:采集于網絡,僅作學習交流使用,版權歸圖片作者所有,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