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以其悠久的曆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而着稱于世。納西語是納西族民衆在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際工具,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彜語支,而納西族的文字有東巴文和哥巴文,是納西族文化重要的内容,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傳統文化發展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放射出璀璨光芒的瑰寶。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罕見的“活着的原始象形文字”,用這種文字書寫成的兩萬餘冊東巴經籍,是關于納西族古代社會生活及其曆史發展進程的百科全書。
東巴語言
納西語,一般歸入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有學者認為納西語界于羌語支與彜語支之間)。納西語分為西部、東部兩大方言。使用西部方言者約有26萬人,占總人口的87%。納西語的基本語序:主語——賓語——謂語(S——O——V)。
東巴文字
一般認為,納西族有兩種傳統文字:東巴文和哥巴文。
東巴文(納西象形文字):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還要原始。被認為是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
哥巴文:是一種音節文字。
東巴文字的載體東巴紙是古時東巴專用,用以書寫東巴文字的紙張。其工藝純屬手工作坊,隻有出自此作坊的東巴文字,才是原汁原味、富于魅力的。東巴紙由和聖文老師的祖先在300年前發明自制的,失傳10多年後,又由和老師重新恢複了東巴紙的生産,并在傳統基礎上發展了書畫紙、裝裱、高檔名片、壓花書簽、壓草封活面藏經紙等系列,它工藝精美的質地、防蟲駐的特點,深受國内外用戶好評。
東巴紙的原料采自當地獨有的植物原料“阿當達”,經鑒定為瑞香科麗江荛花。其造紙過程由采集原料、曬幹、浸泡、蒸煮、洗滌、舂料、再舂料、澆紙、貼紙、曬紙等工序組成,主要工具有紙簾、木框、曬紙木闆、木臼等。東巴紙的活動紙簾較為特殊,曬紙過程明顯受到澆紙法的影響,又有抄紙法的痕迹,是中國造紙術與印巴次大陸造紙法兼容并蓄的結果。
白地東巴紙色白質厚,不易遭蟲蛀,可長期保存,用它書寫的東巴經典據20世紀40年代的調查有五千多卷。白地東巴紙為弘揚東巴文化做出了卓著貢獻,從工藝史角度來看,它又是研究我國手工造紙的難得實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