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青蛙的養殖方法和技術

青蛙的養殖方法和技術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5:37:00

青蛙是國家禁止捕殺的保護動物,别稱田雞、蛤蟆等,其肉質細嫩、脂肪少、糖分低、蛋白質含量高,同時有“農田衛士”之稱,開展青蛙養殖既可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也能促進天然野生資源的恢複,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青蛙的高效養殖技術吧!

青蛙的養殖方法和技術(青蛙的高效養殖技術)1

青蛙的生長過程

1、蛙卵:青蛙的繁殖的時間大約在每年四月中下旬,在生殖過程中雌雄蛙抱對,雌蛙排卵,同時雄蛙排精,精、卵即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避免了時間差,大大提高了受精率。

2、蝌蚪:蝌蚪是兩栖類個體發育的一個初級階段,早期的小蝌蚪體呈圓形或橢圓形,外形似魚,靠體内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當蝌蚪成熟了後開始脫變,漸漸長出四肢。

3、幼蛙:蝌蚪經過變态發育長出四肢,尾部被吸收,上岸生活,由于生理和環境都發生變化,生命力很弱,适應環境能力差,如環境幹燥,烈日曝曬,大雨拍打等都會使其死亡。

4、成蛙:幼蛙經過一系列的生長長成成蛙,其皮膚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體内水分的蒸發,因此一生離不開水或潮濕的環境,怕幹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熱帶和溫帶多雨地區。

青蛙的養殖方法和技術(青蛙的高效養殖技術)2

青蛙的養殖條件

1、溫度:青蛙生長适溫為20~30℃,溫度降至10℃以下時攝食與活動逐步減弱,降到5℃以下時開始冬眠,水溫超過32℃以上時活動明顯減弱,溫度超過35℃時會導緻青蛙陸續死亡。

2、濕度:青蛙皮膚沒有保護體内水分蒸發的組織結構,隻靠皮膚腺體分泌的黏液來保持體表的濕度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栖息環境既要有水的池塘,還要有雜草叢生、溫暖潮濕的環境。

3、光照:青蛙晝伏夜出,怕陽光直射,但趨弱光,光照對蛙體新陳代謝、生長、生殖均有促進作用,如長期在黑暗處生活其生殖腺難以發育成熟,甚至停止産卵和排精。

4、水質:青蛙蝌蚪要求蛙池水域有較高的溶氧量,一般要求達到漁業水質标準,成蛙、幼蛙雖然用肺呼吸,但水中的溶氧高對其仍有良好的作用,PH在7~8為宜,一般鹽度不高于2。

青蛙的養殖方法和技術(青蛙的高效養殖技術)3

青蛙養殖池建設

1、種蛙池:種蛙池面積一般為4~10平方米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陸面積比為3∶1,并設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鋪有較大的鵝卵石,濕度保持80%。

2、孵化池:孵化池面積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質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氣即可,也可以用長橢圓形的大臉盆代替。

3、蝌蚪池:蝌蚪池面積3~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陸比2∶1,需遮光飼養,每池飼養一群同樣規格的蝌蚪為好。

4、幼蛙池:幼蛙池面積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陸比2∶1,池内鋪設3~5厘米的小石子,築有石穴,水質好,pH值6~7.5。

青蛙的育苗技術

1、種蛙選擇:種蛙要挑選身體強壯、沒有傷殘、無疾病的作種用,通常雌蛙的身形比雄蛙要大一些,雄蛙在鳴叫時脖子兩側的外聲囊就會膨脹起來。

2、種蛙放養:種蛙在9~10月份放養,密度為10~12隻/平米,雌雄比例1:1,種蛙在種蛙池中冬眠後來年清明節前後開始抱對産卵。

3、抱對産卵:種蛙在平均氣溫達到16~20℃時開始自由抱對,抱對3~4天就會産卵,産卵時間一般會在早上5~6點、中午11點至1點。

4、卵塊采收:青蛙受精卵采集回來後放入到消毒好的養殖池環溝中孵化,卵塊顔色較深的一面為動物極,必須朝上,顔色偏白的一面為植物極,必須朝下。

蝌蚪的養殖技術

1、蝌蚪孵出後在原孵化池或網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養600~800尾,前4~5天一般不食東西,主要是以自身的卵黃囊供給營養,第4天卵黃囊消失後開始人工投餌。

2、蝌蚪孵出第5天起改用豆漿、麥麸、豆腐渣配合家畜養料或米糠及魚粉等家畜養料,每天喂1~2次,家畜養料投放在餌料台上,粉末狀餌料先用水調成粘稠狀再潑喂。

3、蝌蚪孵出20~30天後逐步以紅蟲、水蚤、蠅蛆為主食,也可以豆漿、豆渣、豆餅粉、小球藻為主食,加喂一定的魚粉可促其生長。

4、蝌蚪養殖時如發現池水中有氣泡或水質有腐臭味時要立即換新水,一般每3天換一次,天氣幹旱多日、連續高溫時每2天換一次水。

5、蝌蚪孵化後70天左右變成為幼蛙,從出現前肢到完全變态的一階段時期靠吸收尾部能量,當有90%以上蝌蚪變為幼蛙時即可移入幼蛙池飼養。

青蛙的養殖方法和技術(青蛙的高效養殖技術)4

幼蛙的養殖技術

1、鞏固馴養:幼蛙高密度養殖每平方米100~150隻,飼養在内壁平滑、高度1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餌料台,池内不設陸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2、誘餌馴食:幼蛙先用鮮活誘餌料喂1~2天,第3天開始在誘餌中添加20%的人工家畜養料,以後逐日加大比例,最後過渡到完全攝食人工餌料,同時要求投料定時、定量、定位。

3、投料時間:幼蛙投料時間春、秋季在午時前後,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體重50克以下投餌量占體重的6~8%,體重100克以上投餌量應占體重的8~10%。

4、分級飼養:幼蛙馴養20~30天時應放幹池水,将大規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隻密度轉入成蛙池飼養,小規格幼蛙仍留原池馴養,分級飼養有利于提高黑斑蛙養殖的經濟效益。

青蛙的養殖方法和技術(青蛙的高效養殖技術)5

成蛙的養殖技術

1、餌料供應:幼蛙轉入成蛙池後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加快,為形成商品産量的重要時期,供應充足的餌料最為關鍵,主要是人工培養的蠅蛆、蚯蚓、黃粉蟲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餌。

2、飼養蚯蚓:成蛙在飼養的時候可以在土堆上養蚯蚓,隻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灑上一些濃度為3~5%的石灰水,蚯蚓即會傾巢而出,充當蛙餌,同時适量喂些配合飼料。

3、分養上市:成蛙在飼養的時候要及時分養,調整飼養密度,飼養1個月後蛙體重達100克時飼養密度每平方米30隻,2個月後改為每平方米10~15隻,再經過短期飼養即成為商品蛙上市。

青蛙的疾病防治

1、紅腿病

【症狀】病蛙個體精神不振、活動能力減弱、腹部膨脹、口和肛門有帶血的黏液。發病初期,後肢趾尖紅腫,有出血點,很快蔓延到整個後肢。

【防治】保持水質清新,合理控制養殖密度,定時、定量投喂食物,及時将發病個體分離治療并控制疾病蔓延,發病初期100克10%恩諾沙星 160克肽酶激安拌20千克飼料投喂。

2、氣泡病

【症狀】蝌蚪腸道充滿氣體,腹部膨脹,身體失去平衡仰浮于水面,嚴重時,膨脹的氣泡阻礙正常血液循環,破壞心髒。

【防治】保持水質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數量,将發病個體用撈網撈出來放到清水中,部分個體會自行痊愈,也可向養殖池加入食鹽進行緩解病情,每立方米水體加食鹽15克左右。

3、腦膜炎

【症狀】病蛙精神不振、行動遲緩、食欲減退,發病蝌蚪後肢、腹部和口周圍有明顯的出血斑點,“歪頭”和眼球“白内障”是其典型症狀。

【防治】發病初期100克盛弗康 160克肽酶激安拌20千克飼料投喂,發病高峰期100克盛弗康 200克均克 160克肽酶激安拌10千克飼料投喂。

4、水黴病

【症狀】蝌蚪和蛙體消瘦,煩躁不安,皮膚、肌肉潰爛。

【防治】運輸、分池過程中小心操作,謹防造成外傷,一旦發病可按每立方米水體使用500毫升盛荃安進行全池潑灑。

5、爛皮病

【症狀】發病早期病蛙皮膚局部充血、發炎,有時僅嘴尖前部潰爛而身體皮膚完好,嚴重時全露出鼻骨,行動遲緩,精神不振,停止取食,體表多處潰爛。

【防治】發病後要及時進行水體消毒,并在餌料中拌加100克10%恩諾沙星 50克暢甯 160克肽酶激安拌20千克飼料投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