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京族曲藝文化經典:京族獨弦琴文化

京族曲藝文化經典:京族獨弦琴文化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4-30 05:13:15

  聽過鋼琴、吉他、鑼鼓等這些常見樂器的你是否聽過獨弦琴?獨弦琴是廣西京族人民喜愛的樂器,是京族人民獨有的樂器,更是京族文化中的經典。據悉,獨弦琴已于2011年被列入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獨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音色非常優雅動聽,包涵京族深厚的文化元素。

  獨弦琴在京語稱旦匏。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獨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間竹制樂器。我國南方盛産竹材古代就有了用粗大的竹子制作的管形樂器,挑起竹皮為弦(俗稱篾弦),用以敲擊或彈撥,并由此使弦鳴樂器得到不斷發展。

  獨弦琴是京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不論節日喜慶或是農閑之時,人們都要在它的伴奏下,唱起即興編成的民歌。由于它的發音與京族民歌音調極為相似,裝飾音又富有吟唱般的韻味,所以在為民歌伴奏時,琴聲歌聲交融,兩者渾然一體。獨弦琴既是優美的獨奏樂器,也是出色的伴奏樂器,還可參加重奏或合奏,在民族樂隊中,獨弦琴往往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

  獨弦琴是泛音演奏樂器,可以在僅有的一條琴弦上,同時奏出泛音和基音兩個音來,這是由于獨特的演奏手法而得到的。獨弦琴具有柔和優美的音色,高音清晰、中音明亮、低音豐滿,表現力極為豐富,宜于表現各種悠長抒情的旋律,既能描繪椰林、山川等大自然的美景,也能淋漓盡緻地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它奏出的委婉如歌的曲調,有如詩人吟詠,富于甜美感,有着深邃的藝術魅力。獨弦琴是泛音演奏樂器,可在一條弦上同時奏出兩個音,這是由于獨特的演奏手法而得到的。

  獨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間樂器,早在公元八世紀,就已流行于緬甸、越南和東南亞各國。唐貞元十八年(802),南亞骠國(今緬甸)向唐王朝進獻樂舞,其中就有獨弦琴。獨弦琴起源于骠國(今緬甸),流行于東南亞各國,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南國色彩。早在公元8世紀的唐代,我國就有了關于竹制獨弦琴的記載。《新唐書》中有:“獨弦匏琴,以斑竹為之,不加飾,刻木為虺(Hui)首(是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張弦無轸,以弦系頂。”

  古代的獨弦琴,是用一段毛竹筒(長三尺、直徑四寸左右)的多半邊做琴體,開口部分朝下,在竹筒表面縱向挑起一條細而長、兩端不斷的竹皮為弦。經過不斷的流傳和改進,逐步增加了竹制弦弓和葫蘆形共鳴器,後來才發展成為現代的獨弦琴。

  獨弦琴最初隻為詩人吟詩伴奏,後來發展為歌舞伴奏或與其他樂器合奏(尤常與洞箫一起演奏);如今多用于獨奏,亦可參加重奏或為歌舞伴奏。在民族樂隊中,獨弦琴往往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獨弦琴是泛音演奏樂器,演奏手法獨特,可在一條弦上同時奏出兩個音,音色柔和優美,宜于表現悠長抒情的旋律。

  獨弦琴現已改制成電擴音獨弦琴,即在共鳴箱内裝置拾音器和揚聲器(也可外接擴音設備),音量顯著增大,因而音色更加柔美動聽,更适于獨奏。

  2011年6月,京族獨弦琴藝術被列入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京族傳統文化得到較好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日益綻放出她獨特的魅力和光采,也成為吸引國内外遊客前來參觀旅遊的一張靓麗名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