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是我國五十六民族的少數民族之一,是唯一在海邊生活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各族自治縣。京族有着他們自己獨特的文化,不僅有着海洋文化的廣博包容性,且有着特色民族文化的地域傳統性。下面帶你了解京族文化中的民族性與海洋性特色。
一、京族曆史文化的民族特色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東興市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其餘分布在譚吉、紅坎、恒望及欽縣。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京族人口為2.25萬人,其中廣西有2.01萬人,占89.37%。
京族,曆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5月建立東興各族自治縣時,根據其曆史、語言、文化特點、生活習俗和本民族的意願,經批準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語言,曆史上曾使用和借用漢字創造的喃字,但沒有完整獨立的文字符号體系,絕大多數京族人通用漢語(粵方言)和漢文。京族口頭文學内容豐富,其詩歌占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愛唱歌,歌曲曲調有30多種,内容廣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漁歌、叙事歌等。獨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音色非常優雅動聽。京族人喜歡的唱歌、竹竿舞、獨弦琴,被譽為京族文化的三顆“珍珠”。
京族與越南的主體民族——越族是同一個族群。京族的祖先大約在十六世紀初即明代正德年間由越南塗山、春花、宣安、花豐、瑞溪等地漂流而來。當時,這裡是無人居住的荒涼小島,他們和陸續遷來的漢、壯各族人民一起開發和建設這三個島嶼。京族地區與越南毗鄰。19世紀法國侵占越南後,多次侵入中國京族地區,京族人民和當地各族人民緊密團結,進行了英勇的抗法鬥争。
哈節是京族的傳統節日。“哈”在京語中是“歌”的意思,哈節,即唱歌的節日。因地區不同,舉行的日期也不一緻。節日期間,全村歡聚一起,通宵歌舞,并在哈亭舉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動。
京族遷到中國的“京族三島”已有近500年的曆史。京族以漁業生産為主,兼顧鹽業、農業,以及邊境貿易、海水養殖、旅遊等業。在長期的曆史變遷中,形成了有本民族特色的物質文化和風俗習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