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博士論文外審不過可以申訴嗎

博士論文外審不過可以申訴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14:59:36

整理|趙廣立

電子科技大學一名博士因論文外審問題無法拿到博士學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馬毅怒了。

馬毅是這位博士生在美訪學期間的導師(外導)。他認為這名學生“科研非常優秀”“是我們最近CTRL論文的第一作者”,其論文外審問題“完全是誤會和格式等小問題”;而電子科大卻“以外審有意見等原因錯過校内學位評審時間,通知無法再拿到博士學位”。

在與學校交涉中,他指責學校、研究生院、學院在該事件中“相互推卸責任”。

自6月29日至7月8日,馬毅在微博上就此事接連發聲,引來熱議。在7月8日的一條微博中,他透露:這名學生現已拿到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錄取通知,将于9月入駐就讀,由他和港科大教授沈向洋共同指導。

校方太刻闆or走後門遭拒?

對于馬毅在微博上的主張,一些網友并不買賬。

馬毅在其6月29日的微博中稱,該生“準備今年九月份畢業,四月份就早早提交了博士論文”。而據一位自電子科大畢業的博士稱,電子科技大學的博士沒有9月畢業一說,每年6月和12月兩次審核博士生的畢業資格,因此,如果該生要趕6月畢業的話,“4月提交論文可不是馬老師說的‘早早提交了論文’”。

經記者查實,上述時間節點,的确在電子科技大學發布的《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學位授予實施細則》中有具體規定。該細則還規定:

  • 專家反映學位論文中有較多低級錯誤的,暫停答辯申請程序3個月;
  • 評閱意見中有1份“修改後重審”或“不同意答辯”的,暫停答辯申請程序至少3個月。

此外,根據該校發布的《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問題處理辦法》,學位論文在申請答辯時出現質量問題的,暫停研究生答辯申請程序至少3個月。

而綜合信息顯示,這名博士生已達最長學習年限6年,其在4月提交的論文在送外審後,得到的反饋不太理想;根據規定,“至少3個月”後再啟動答辯申請程序,該生就超出了學習年限,屆時即便論文全無問題,校方也無法為其授予學位。

此外,有網友指出,馬毅提到的該生為第一作者的論文,最終發表在了“影響因子僅2點幾”的開源期刊Entropy上,該刊從投稿到錄用僅需一個月左右。鑒于該論文“從學術角度來說也是做的比較優秀”,所發表的期刊卻平平,該網友猜測,“也許是為了趕上該同學的畢業論文送審”。

由此可見,該學生在學位論文上的時間管理可能存在問題。

因此,不少網友認為,盡管該學生可能确實達到了博士水平,但學校規定就在那裡,電子科大隻能照章辦事,也不能因馬毅的“争取”就網開一面,壞了規矩。

電子科大的“鐵面無私”,馬毅顯然不能接受。他在微博中表示,即便自己“在電子科大兼職過教授”,但因為此事,從今以後他應該不會與這個不尊重人才的學校有任何瓜葛,“奉勸國内優秀學子在選擇心儀大學的時候引以為鑒”。

論文外審:有人盲審,有人“瞎審”

縱覽此事件,讓馬毅耿耿于懷的另一個點是,有瑕疵的論文外審壞了這位學生的好事。

有網友評論,“隔行如隔山”這句話放在前沿細分領域非常真實,論文盲審專家應該按專業劃分得再細一點,否則論文看不懂,容易誤人子弟。

針對這次事件,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美國杜克大學教授裴健也表示,外審專家如果選的不好,有時候确實會遇到對小專業科研前沿不太了解的情況。

但對此也有網友持不同意見:“都選小領域的話,盲審倒變成了‘透明審’”。言下之意,如果劃分太細,論文評審有可能變成“小圈子開會”。

目前,各高校院所對學位論文的質量審查正趨向越來越嚴。比如電子科技大學就要求“博士學位論文均送校外單位專家評閱”。而盲審又往往被放在論文答辯之前的最後環節,如果審議情況不佳,學生就可能要面臨“延畢”“不授學位”等結果,指導老師和學院也會受到相應懲罰。

也正因此,論文盲審不能“瞎審”。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喬中東在其科學網博客上,就曾發表博文《博士論文的盲審專家不要當成了磚家》,披露了他遇到的幾種盲審專家變成“瞎審磚家”的情況:

  • 有個博士研究生是研究病毒入侵細胞機制的。該生在讀博期間發表了4篇相關SCI論文。導師組織校内專家進行了預答辯,對論文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見。學生根據意見将博士論文認真修改後提交盲審。結果盲審意見一個是說成果很好,另一個意見卻是不通過。不通過的評審意見是:認為該博士研究生不應該研究病毒入侵細胞的機制,而是要研究如何制備疫苗。
  • 另一個博士研究生發表了3篇影響因子>5的SCI論文,也經過了預答辯,提交了盲審。結果也是一個高分一個低分。低分的盲審意見把論文的題目抄了一半,評語一共寫了不到10個字,然後所有的成績都是68分!按照交大當時的标準,該生是不能參加答辯的。
  • 高分的評審意見有時候也讓人啼笑皆非。有一篇論文的盲審意見全是肯定:研究有意義,實驗可靠、研究方法可行,結論可信等,但最後總結就是不通過,理由是“論文沒有價值”。另有一學生拿到的盲審意見都是90多分,但是評語很差,甚至是很負面的評價,并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見。奇葩的是,這些修改意見都不是具體内容,學生無法根據這個評價意見修改論文。
  • 還有一個研究神經發育的學生,結果返回的評價意見全是有關DNA修複的,這讓學生不知道該怎麼修改他自己的論文。按照上海交大的規定,學生應根據盲審和明審意見修改論文後,才能啟動答辯程序。無奈之下,學生找到評審專家,專家卻說:“對不起,因為粗心,我把其他評語粘貼到這個學生的評價意見裡了!”

喬中東認為,論文評審專家應該站在一個公正的立場,應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職業操守和專業知識,心态要好、個人素質要高、對事情沒有偏見,這樣才能認真負責地對所評審的論文提出總體評價和修改意見,讓博士候選人可以根據意見繼續修改論文。

“論文評審關系到每一個研究生的前途和命運,容不得半點兒馬虎。”喬中東說:“否則就會成為随心所欲的想拍死誰就拍死誰的磚家。”

名教授:一流學校不需匿名外審

自馬毅引發電子科大博士論文盲審事件後,美國杜克大學電子計算機工程系知名教授陳怡然就一直圍觀“吃瓜”。獲悉該學生後來去向後,他覺得“雖然需要再多讀幾年,但能做沈老師和馬老師的學生,也是件好事”。

“吃瓜”之餘,他也對學位論文外審制度有深入的思考。

“我看網友留言說外審制度太過死闆、六年必須畢業這個年限卡得太死,需要改革。這些評論都有道理。”陳怡然認為:“規定頒布實施之後,總是需要與時俱進地不斷改進。”

博士論文外審不過可以申訴嗎(985博士生痛失學位)1

陳怡然 圖源:清華校友總會

他也提示,外審制度并非中國特色。

“我自己也被邀請審過好幾個國家博士畢業的論文,有匿名有非匿名。”陳怡然介紹道,澳大利亞法學博士導師自己不能給論文評審意見,而是依外審的多數意見而定,“算是一個極端了”。

他還分析稱,外審制度主要防範的是博士生導師或者學校内部“玩貓膩”,制造出一堆“水博”出來。

從1995年開始,清華大學開始“首先對申報校級優秀的博士學位論文進行同行專家隐名評審,之後,将這種評審方式逐漸推廣至每年随機抽樣檢查約10%左右送審的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又進一步擴大了博士學位論文同行專家隐名評審的比例”。

自此,論文匿名評審逐漸擴展到一部分碩士論文抽檢,并鋪開到各高校院所。在陳怡然看來,“這在曆史上對于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和學位含金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過,匿名外審“當然有很多問題”。陳怡然坦承,“比如如何去邀請真正專業背景合适的外審專家?外審專家不認真怎麼辦(尤其是匿名,因為不用負責)?這之前就有許多讨論。”

陳怡然認為,國内高校之所以不敢放松匿名外審,并不是學校不明白這裡的弊端,而實在是隻能在“不管就亂,一管就死”之間“兩害相權取其輕”。

回到此次事件,陳怡然覺得馬毅和電子科大并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大家各自背景不同,出發點和立場不一緻,出現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我更希望有一天,有些學校能夠自信和自豪地說,我們畢業生的質量我們自己把控,不需要搞什麼匿名外審,也不需要搞什麼量化指标,隻要我們頒出的學位,就一定金光閃閃,走到世界各地都認。”陳怡然認為,到了那時,才真真正正是世界一流高校。

參考資料:

1.喬中東科學網博文《博士論文的盲審專家不要當成了磚家》

2.《談博士學位論文隐名評審》,孫昕炘、高虹、劉穎、趙偉、陳皓明等,《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J]

3.《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學位授予實施細則》,電子科技大學,校研〔2020〕9号

4.《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問題處理辦法》,電子科技大學,校研〔2020〕8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