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一般是在寺廟中能聽得見。聽到鐘聲,就會讓人有洗滌心靈,心靈沉靜之感。而西湖十大景色之一中,就有南屏晚鐘。南屏晚鐘是指寺中傍晚的鐘聲。回響在南屏山中。本期的西湖民間故事帶你了解南屏晚鐘的意思。
西湖十景之九的“南屏晚鐘”即指淨慈寺傍晚的鐘聲。南屏晚鐘,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北宋畫家張擇端曾經畫過《南屏晚鐘圖》。盡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麼蜚聲畫壇,但卻被記載于明人《天水冰山錄》中。
南屏山北麓的淨慈寺創建于五代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吳越國王錢弘叔為供養南山佛教開山祖師永明禅師而建,原名“慧日永明禅院”。地處怪石參嵯,宛若屏障的南屏山間。南宋時改名為“淨慈禅寺”,與靈隐寺,昭慶寺,聖因寺并稱“西湖四大叢林”。
淨慈寺初建時就設鐘樓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嫌舊鐘太小,重鑄一口重達10噸的巨鐘,因鐘聲洪亮,再加上寺後南屏山多空穴,所以晚鐘敲響,鐘聲更是穿穴回蕩,傳播山谷,遠飄大半個杭城。清康熙南巡時,以天将破曉,“夜氣方清,萬簌俱寂,鐘聲乍起,響入雲霄,緻足發人深省也”之由,改稱“南屏晚鐘”。
1986年,新鑄銅鐘高3米,口徑2.3米,重喧10噸以上。鐘體内外,镌鑄《妙法蓮華經》7卷及銘文共計六萬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龍]作鐘鈕,以八瓣蓮花為鐘唇,每瓣鑄有一處撞鐘點,其中6處鐘點上鑄有梵文。鐘脊上立南無毗婆屍佛和南無釋迦牟尼佛等7個佛龛。
近年來,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賓、僑胞、遊客聚集在淨慈寺鐘樓内外,舉行新年撞鐘除舊迎新活動。當第一百零八聲鐘聲響,正好是新處伊始之時。這一象征着祥和、歡樂、安定、團結的活動,為古老的南屏晚鐘注入了新的涵義和魅力。
南屏晚鐘——由來
關于南屏晚鐘的由來,據寺内的老和尚講,是由于南屏山一帶山嶺由石灰岩構成,山體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當佛寺晚鐘敲響,鐘聲振蕩頻率傳到山上,岩石、洞穴等為其所迫,加速了聲波的振動,振幅急遽增大後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随之産生音箱效應,增強了共鳴。同時,鐘聲還以相同的頻率飛向西湖上空,直達西湖彼岸,碰上對岸由火成岩構成的葛嶺,回音叠起,共振齊鳴,經久不息。
【結束語】南屏山的淨慈寺中傍晚的鐘聲清越悠揚,是西湖十景之九。南屏晚鐘是十景中問世最早的一處景色。吳興周昌曾在南屏石壁題書,至今很難尋到它的蹤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