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作為一名聖王,在治理黃河的時候,三過家門而不入,可謂是流傳千古,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我想作為華夏子孫都聽說過禹的名字,他是怎樣治理黃河的呢?其中又發生了什麼感人的事情呢?本期民間故事為你揭秘。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産,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征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鲧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鲧接受任務後,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鲧的兒子禹治水。
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鲧“圍堵障”為“疏順導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産。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迹。相傳他借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經濟文化不斷交流,各種能夠論著異曲紛呈,關于河事的記載也逐漸曾加。成書于戰國時期的《禹貢》一書就是一本專門記述地理情況的書。該書以大禹治水的故事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區域,對中國的山脈、河川、疆界、貢賦等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
您也許還喜歡:
解惑:維吾爾族和漢族通婚嗎
維吾爾族的待客方式,十分講究
維吾爾族不吃豬肉的原因
維吾爾族和土耳其人的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