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漁潭會:滇西民族的八月十五會

漁潭會:滇西民族的八月十五會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2-04 06:58:28

  漁潭會作為民族文化,每年農曆8月15至21日,在洱源縣漁潭坡舉行。是滇西僅次于三月街最大的物資交流會,以經營嫁妝為主。會期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因八月十五日始會,又稱“八月十五會”。這裡是蒼山和洱海的最北端,滇藏公路緊挨漁潭坡西側穿過。漁潭坡依山傍水,水陸交通皆較為方便,乘車可北上麗江,中甸,南下可達大理、下關。乘船可達雙廊、挖色、海東、大理、下關。

  漁潭會其性質同大理三月街一樣,為農貿物資交流會,主要以農産品、畜牧、嫁妝和漁具為主。過去習俗是在賣各式各樣竹編漁具和魚網的攤點前面,還要擺一桶(盆)魚,以尾為單位買賣,供們品嘗。而且街市開始時,先賣漁具。漁具賣完後才開始其他的貿易。由于中秋以後收割季節已過,當地群衆有的開始備辦婚嫁的用具,嫁妝特别暢銷,所以也有人把漁潭會稱為“嫁妝會”。會上也還舉行各種文體活動。

  近年來因規模逐漸擴大,魚塘坡也容納不了,改在沙壩如期舉行。漁潭會地點在洱源縣沙坪漁潭坡,1980年,會址遷到北距沙坪3公裡的沙壩。屆時,各地商人結棚為市,交易物資以着名的鄧川奶牛、劍川木雕家具、騰沖玉器、白族婦女金銀首飾、民間剪紙、挑花刺繡品等為主。大理地區白族人民的婚禮多在每年秋收後舉行,漁潭會剛好在秋收前舉辦,凡要嫁娶的人家都要到漁潭會備辦結婚用品,故漁潭會又稱“嫁妝會”。

  會期成雙結隊的白族男女青年雲集漁潭會,采購金銀首飾、玉器用品、箱箱櫃櫃和桌椅等家具以及電視機、收錄機、單車、手表等高檔商品。外地商賈雲集漁潭會,則購買鄧川乳牛、騾馬、耕牛和藥材等地方土特名産,外商多來自山東、河南、陝西等省市和省内思茅、臨滄、保山。麗江、中甸等專州。會期還有前來觀光旅遊的外國人和港澳同胞,他們在漁潭會選購各自喜愛的商品。會期,漁潭會組委會還舉辦各種文體活動,豐富與會群衆的生活

  據考,漁潭會始于唐代。相傳唐永徽年間,在漁潭坡油魚洞中,有一條修煉成精的紅魚精,經常到洱海中興風作浪,傾沒漁船,傷害漁民,當地人民苦不堪言。一天,觀音路過漁潭坡,紅魚精正在洱海中興風作浪,隻見洱海上空烏風暴雨,漁潭坡上飛沙走石,一艘艘漁船沉沒海中,無數漁民葬身海底,于是觀音抛出一張大網将紅魚精罩住,頓時風停浪止、晴空萬裡。觀音制服了紅魚精,與紅魚精約法三章,準它于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出洞活動一次,其餘時間均在洞中,魚精—一應允,于是又把它放回洞中。

  為防止紅魚精出洞後再興風作浪,觀音讓當地漁民于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紅魚精出洞這天在漁潭坡上趕會,交易捕魚網具和魚叉,當紅魚精出洞時,看到熙熙攘攘的漁民們在交易捕魚網具時,又退回洞中,不敢出洞祟。随後漁潭會由交易捕魚網具發展為物資交流大會。至今在漁潭會開始的頭天早上,即八月十五日清晨,漁民們仍在漁潭坡油魚洞的青官廟前的兩棵大青樹下,交易漁具,當太陽出山後即散,轉為交易其他物資。交易漁具這種習俗,相傳就是唐代漁潭會習俗的遺留

  洱源縣位于雲南大理全稱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市境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這裡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山水風光秀麗多姿,是我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這裡的最早居住着白族。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曆史和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甯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為1858063。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絕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語言,通用漢語文。元明時曾使用過“焚文”(白文),即所謂“漢字白讀”。白族使用漢字書寫,但是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藝術豐富多采。善于經營農業、鹽漬杜鵑花。三道茶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傳統飲茶方式。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傳文化、東南亞文化及當地民族文化融合的産物;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悠久曆史燦爛的古代文化;是中華文化鍊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白族人民從服飾、住居、婚嫁、信仰、習俗以及慶典節日,都充滿着獨特的民族情趣,這些濃郁的民族風情,增添了古城的曆史文化氣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