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是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也就是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孔明燈也是被孔明所發明的,所以也有着孔明燈這個稱号,也被稱之為天燈。你知道孔明燈的由來是什麼嗎?
那麼,本期民間故事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之所以叫孔明燈,一來是做出來後的天燈有點像孔明先生所戴的帽子,二來我們的民間是這樣說出孔明燈的由來的。當年孔明被司馬懿圍困,全軍上下束手無策,諸葛亮妙計一出,命人拿來白紙千張,糊成無數個天燈,再利用煙霧向上的引力帶着它們升空,一個個小小的天燈升起,加上營内的人咋呼着:“諸葛先生坐着天燈突圍啦!”,司馬懿竟然信以為真,被蒙騙了過去。此計救了諸葛先生一命。
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個莘七娘,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着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号。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征豐收成功,幸福年年。大約于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等縣傳入台灣的台北縣、平溪鄉、十分寮地區,即基隆河的上遊。
據十分寮地區父老前輩的口述表示,早年于前清年間十分地區鬧過土匪,由于地處山區,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過,待土匪走後,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間施放天燈作為信号,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
由于當日由山上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農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的元宵節,十分地區的村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且向鄰村的村民互報平安。也因此十分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