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有着 “千年茶農”之稱,他們是最早開始種茶、制茶的民族之一他們居住的地方形成了許多茶山和茶園。至今,在布朗族主要聚居的布朗山、景邁山等地,布朗族仍然經營管理着萬畝古茶園,這些古茶園已有千餘年的曆史。
相傳,帕岩(ai)冷率布朗族遷徙至景邁山時,整個族群都陷入了疾病的折磨,這一次,同樣是茶葉救了他們,而布朗族也由此發現了茶葉的獨特價值。從此帕岩冷便率族人在景邁山種茶,臨終前,他囑咐部落族人“我死後,留下金銀終有會用完之時,留牛馬牲畜,也終有死亡時,留下這寶石和茶葉給你們,可保布朗人後代有吃有穿”。在布朗族的《祖先歌》中也有這樣的唱段:“帕岩冷是我們的英雄,帕岩冷是我們的祖先,是他給我們留下了竹棚和茶樹,是他給我們留下了生存的拐棍”。
布朗茶祖——帕岩冷
布朗山位于西雙版納勐海縣東南部,景邁山位于普洱市瀾滄縣惠民鄉,布朗山和景邁山至今保留有萬畝古茶園及古茶樹,景觀頗為壯觀。與一般茶園不同的是,古茶園的茶樹在原始天然林下種植。因此,古茶園的茶樹,大部分樹冠挺拔,枝葉茂密,在外形上都顯得曆盡滄桑、飽含風霜,而在茶樹的枝幹上長滿了苔藓藤蔓、野生菌類和許多寄生蘭花等附生物。在景邁山,茶樹上還有一種形狀類似螃蟹的具有神奇藥用價值的寄生物 “螃蟹腳”。
寄生“螃蟹腳”
布朗族古茶園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生态複合結構,與布朗族傳承的古老種茶方式和觀念有關。布朗族認為,原始森林多樹種、多物種,利用生物多樣性進行病蟲害防治,因此,不需要使用農藥殺蟲;利用森林中的落葉作為肥料,因此,不需要使用化肥或農家肥。所以在這種環境中生産的茶葉,耐泡,回甘久,無污染。
在這些古茶林邊,便是布朗族聚集而居的村寨。村寨依山就勢,一般建在順山的緩坡地帶,四周綠樹成蔭,一條由下至上的上山主道貫穿全寨,村寨仍保留有布朗族古村落建築格局。村寨中布朗族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獨特的風俗、禮儀、宗教祭祀等民族風情。
布朗人建造了古茶園,而古茶園又給了布朗族生活和生存的來源。布朗族人以茶為生,與茶相伴,展現的是一幅布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畫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