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确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着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那麼他和同處于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的半坡氏族生活方式上有什麼區别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河姆渡遺址發掘發現的文物遺存具有數量巨大、種類豐富的特點,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榮時期人們的生産、生活情況提供了比較全面的材料。如兩次發掘出土的陶片達40萬片之多,用同樣的發掘面積作比較,是其它新石器時代遺址所不及。又如出土的紡織工具有紡輪、繞紗棒、分徑木、經軸、機刀、梭形器、骨針近10種,根據這些部件,可以複原當時的織機,其它的遺址就沒有這麼具體。它的文化特色主要還在稻作農業、幹欄式建築、紡織和水上交通方面。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的大多數探坑中都發現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殼、稻葉、莖杆和木屑、葦編交互混雜的堆積層,最厚處達80厘米。稻谷出土時色澤金黃、穎脈清晰、芒刺挺直,經專家鑒定屬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種,以籼稻為主(占60%以上)。
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還有大量農具、主要是骨耜,有170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還留着殘木柄和捆綁的藤條。骨耜的功能類似後世的鏟,是翻土農具,說明河姆渡原始稻作農業已進入“耜耕階段”。當時的稻田分布在發掘區的北面和東面,面積約6公頃,最高總産為18.1噸。
河姆渡遺址兩次發掘範圍内發現大量幹欄式建築遺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層底部,分布面積最大,數量最多,蔚為壯觀。建築專家根據樁
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層時至少有6幢建築,其中有幢建築長23米以上,進深6.4米,檐下還有1.3米寬的走廊。這種長屋裡面可能分隔成若幹小房間,供一個大家庭住宿。清理出來的構件主要有木樁、地闆、柱、梁、枋等,有些構件上帶有榫頭和卯口,約有幾百件,說明當時建房時垂直相交的接點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術。
河姆渡遺址的建築是以大小木樁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梁,鋪上地闆,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後立柱架梁、構建人字坡屋頂,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築,最後用葦席或樹皮做成圍護設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從地面開始,通過與樁木綁紮的辦法樹立的。這種底下架空,帶長廊的長屋建築古人稱為幹欄式建築,它适應南方地區潮濕多雨的氣候環境,因此被後世所繼承,今天在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的農村還可以見到此類建築。
建造龐大的幹欄式建築遠比同時期黃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要複雜,數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專人策劃,計算後進行分類加工,建築時需要有人現場指揮,否則七高八低,彎彎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建築技術說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現代人一樣較高的智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