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花鼓戲的起源在哪裡,花鼓戲的由來

花鼓戲的起源在哪裡,花鼓戲的由來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22 00:15:39

  戲劇起源于民間,它的種類有很多,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等。戲劇是模仿一個故事情節,将它以歌曲或者舞蹈的形式表達出來。那麼花鼓戲的起源在哪裡?本期花鼓戲文化為你揭曉答案。

  湖南花鼓戲源出于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陽縣志》談及當地元宵節玩龍燈情況時說:“又以童子裝醜旦劇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說明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地花鼓,最遲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

  又據楊恩壽《坦園日記》清同治元年(1862),楊恩壽在湖南永興觀看的“花鼓詞”(即花鼓戲)中,已有書生、書童、柳莺、柳莺婢四個角色,而且情節與表演都較生動,說明這時的花鼓戲不但已發展成“三小”(小旦、小醜、小生)戲,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規模。從聲腔和劇目看,初期以民間小調和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送表妹》、《看相》等。

  後來,“打鑼腔”與“川調”傳入,才逐漸出現故事性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打鑼腔主要劇目有《清風亭》、《蘆林會》、《八百裡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調主要劇目有《劉海戲蟾》、《鞭打蘆花》、《張光達上壽》、《趕子上路》等。這樣,便形成了藝術上比較完整的地方劇種。

  早期花鼓戲隻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閑從藝。光緒以來,這種班社發展較快,僅甯鄉、衡陽兩縣就有幾十副“行箱”,藝人近200人。訓練演員采取随班跟師方式,也有收徒傳藝的,稱“教場”或“教館”,每場數十天,教三、四出戲。過去,由于花鼓戲經常遭受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台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地分别成立專業劇團,進入城市劇場公演。

  劉海砍樵為其經典曲目,脍炙人口,一直為人們傳唱。

  據1981年統計,全省有花鼓戲劇團54個,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戲劇院。1957年,湖南省戲曲學校成立,設有花鼓戲專科。傳統劇目各地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産勞動、男女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鄉土氣息濃厚。《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制成影片。

  花鼓戲,中國漢族地方戲曲劇種,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戲。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陝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劇種。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由于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嶽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

  它源自湘南民歌發展而成,從一旦一醜演唱發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按其結構和音樂風格的不同可分為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四類,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濃郁的特點。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

  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花鼓戲藝術有較大發展,不但整理了如《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裡灣》等不少現代戲。如《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制成影片。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衆所喜愛。

  【結束語】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經過多年的傳承,花鼓戲已經融入了地方文化中,是地方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